南朝名士季鹰为了吃到老家的鲈鱼,宁可辞官也要回江南故乡。因为在他看来,仅仅为了一介绿豆大的官儿而舍弃家乡美味,实在是得不偿失。他这个行为竟成了一段历史佳话。我的父母都来自湘水之滨,那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上世纪50年代风起云涌的开发大西北的历史洪流把他们推到了青海这片高天厚土,对三湘四水刻骨铭心的梦萦魂牵伴随了他们一生。和绝大多数南方人一样,在那个商品紧俏、物资流通迟滞、一切靠供应的年代,无论自己还是亲朋从老家来,流着一身臭汗背进门的,必定是大米、花生、腊鱼之类,新鲜鱼的滋味,只是他们对少儿时的记忆了。记得十多年前有一次回家,母亲说:“早就盼着你来,看我们准备了啥好吃的”她掀开水缸盖,原来里头有两条斤把重的活鲤鱼。大家喜出望外:“咱青海也能吃到活鱼了” 旧事重提,母亲笑了:“现在哪有吃不到的东西。这五年吃的鱼虾,比前40年都多。连海货人家都要吃新鲜的,江里塘里的东西算什么。” 古人有言:“有钱处处是扬州。”扬州在宋、明、清时为中国城市之盛。现在中国人富了,何尝又不是处处江南呢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便利的立体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养殖种植业的科学化,这一切,使得至少在生活上,老一代的江南人大约不会有身在异地之感了吧! 稿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湘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