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回边关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8日08:47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4年前,守了25年边陲的某团副团长纳尔图,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内蒙古西部边境线上。弥留之际,他拉着女儿乌兰吉的手说:“爸爸留给八百里边防线的唯一遗产是你,希望你能走完我没有走完的路……”4年后的今天,这位从地处石家庄的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成毕业的烈士女儿,谢绝国家给予烈士后代的种种优待,毅然决定返回边关。“乌兰吉”的意思是“继承”
1988年6月,刚刚懂事的乌兰吉被父亲小心翼翼地抱着去看界碑。父亲的大手握住她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二字,深情地告诉她:“"乌兰吉"的意思是"继承";千万记住,你是谁的女儿。”
父亲去世后,乌兰吉时常在夜晚梦见,父亲脚踏茫茫戈壁,快乐地冲她大喊:“孩子,啥时咱们去跑边防啊!”
到白求恩军医学院上学后,每个假期乌兰吉都要回边关去看一看、摸一摸那个她与父亲一起摸过的界碑。她说,那感觉,就好像又一次握住了父亲的手。乌兰吉深信,边防线上刻着父亲的足印。她小心翼翼地一脚一脚踩下去,说:父亲就在不远处,看着我往那儿走呢。
2003年3月,乌兰吉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戍边申请书。有人不理解,暗地里笑她傻。但学院领导、母亲和同学们支持她。学院领导收到乌兰吉的支边申请书后,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进行研究,常委们一致同意她的申请,积极与有关单位协调,落实分配单位。学院还给乌兰吉荣记了二等功,并同意为她今后回校深造提供便利条件。母亲说,边防总要有人去守卫啊。她在老伴的遗像前洒了一杯酒,告诉老伴:“咱们的乌兰吉要回来啦,回来走你没有走完的路……”雄鹰飞过山巅,靠的是坚强的翅膀
学院政委戴旭光说:“乌兰吉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全院同年级学员中第一批入党的干部子女,是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豪气的白求恩传人。”乌兰吉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充电”上。平时,她一有空就扎进图书馆,先后摘抄了2000多条国内外有关边防医护的知识,整理了2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她还经常向老师请教边防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和用药知识,并专门跑到普通外科病房学习热伤、烧伤的处理办法。乌兰吉是学院《天使报》的编辑,平时酷爱写作,已有数篇文章在各类征文中获奖,她还多才多艺,经常自编自演节目参加学院文艺会演,她要用舞姿和歌声为边防官兵带来欢乐。
乌兰吉一直把边防需要作为成才目标。入学后,始终不忘同父亲生前部队、特别是部队的卫生队取得联系。她在熟练掌握一般疾病医护技能的基础上,紧紧盯住边防军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潜心学习研究。为了真正吃得下边防军人的苦,她还利用寒暑假到父亲生前部队代职锻炼,无论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还是地表近70摄氏度的酷暑,她都和男兵一起每天步行30多公里到边防巡逻、义诊,给战士们讲故事、唠家常,被边防官兵亲切地称为“铁姑娘排长和“边关天使。她还想方设法与学院历届毕业赴西藏、内蒙古的校友取得联系,通过书信或电话搜集西北边疆严寒酷暑下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她通过向学院心理学教授咨询、同边关战士谈心交心、从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逐渐摸索出边防哨所孤单寂寞环境下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疏导、诊治方法。她向边防团老军医取经,把他们积累的病历一页页抄下来,带回学校请老师“会诊”。为了将穿刺、包扎等护理技术学扎实,乌兰吉经常模拟病人在身上连续练习几千次,直到累得手腕抬不起来,有时她还强忍疼痛在自己身上练习注射、输液、插胃管。在医院实习时,她提出的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并重的观点,被医院采纳。要像白求恩那样,为边防官兵服务
乌兰吉认为,能到白求恩军医学院深造,是一生中十分幸运的事情。她至今记着小时候母亲用蒙语给她讲述的白求恩故事。2000年9月,乌兰吉考入由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参与创建的白求恩军医学院。在这里,她接受了严格的医护训练和系统的白求恩精神教育,白求恩那种对病人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令她感到终身受用。
而今,乌兰吉背起药箱,高唱着“白求恩的道路铺洒阳光,白求恩的步伐无比坚定”的校歌,快乐地踏上漫漫边关路。她要行走边防一线,开办讲座、培训卫生员、编写卫生小册子,一路向边防官兵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她要及时向官兵们传递从内地获取的最新医疗信息;她还要办一张“天使报”,开通“乌兰吉热线”,解答官兵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乌兰吉准备结合边防部队实际做两个课题:《边防官兵如何战胜寂寞等心理问题》、《沙漠作战需要解决的几项医疗保健问题》。为此,她已建立了几个手册,准备分门别类地记录下边防遇到的种种心理和生理的特殊疾病。
有人说,去边防即使躺着也是作贡献。乌兰吉说:“不对!我要像白求恩那样,用优秀的专业技能为边防官兵服务。”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