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bj00.gif) |
|
![](/nimages/bj00.gif) |
![](/nimages/c.gif) |
失事新解仍聚焦机翼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1日01:59 东方网-新闻晨报 |
|
![](/nimages/bj00.gif) |
到目前为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左翼隔热瓦脱落,并造成航天飞机解体烧毁,仍无定论。2月9日,美国微软新闻网根据调查结果列出了两种解释意见:一是机翼长期腐蚀的恶果,二为起飞时机体脱落的冰块作祟。美国《华盛顿邮报》同日撰文,披露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多年来挪用科研资金,以及管理不善的内幕。
曾经参与美国航天飞机计划的资深空间技术专家瑞·埃利克森在经过调查和分析后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左翼隔热瓦脱落的原因在于左翼的前部翼梁和机体连接部分的加固螺栓遭到了腐蚀,因此导致机翼整体强度严重下降,只要遇到像隔热瓦脱落类似的小损伤,就足以引发飞机解体的惨剧。
根据埃利克森的理论,当时“哥伦比亚”号左翼前部脱落的几片隔热瓦导致了机翼温度的显著上升,但是还没有热到飞机爆炸的程度。不过由于机翼加固螺栓所用的铝材料无法耐高温,再加上长期存在的腐蚀问题,才最终致使机翼不堪高温而解体,并引发机体爆炸。
埃利克森在向美国航空航天局递交的一份备忘录中,详细列出了“哥伦比亚”号左翼前部翼梁部分的腐蚀情况。他解释道,航天飞机摩擦温度最高的部位一是机鼻,二是机翼前部,特别是和机体相连的部分。因此当年建造时特意在这些部位加装了复合碳材料的螺栓,但是这些耐高温的螺栓中所使用的铝如果暴露在类似大西洋盐雾或是酸雨天气的酸性环境中,会逐渐发生腐蚀反应,并最终不堪重负而解体。
早在1983 年,加固螺栓的腐蚀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美国航空航天局最后只是在腐蚀部位加装了加固铝板。到了2000 年3月,美国航空航天局下属的“航天飞机独立评估组”再次呼吁把解决腐蚀问题提上日程,但决策部门最终是否听取了该评估组的意见还不为人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此次失事的“哥伦比亚”号外,美国现有的“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由于建造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腐蚀问题得到了充分遏制,因此不必进行任何现代化改装。
就在埃利克森试图证明腐蚀问题和机翼解体联系的同时,调查“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的专家们表示,航天飞机当时进入预定轨道时出现的冰块足以对机翼造成致命损伤。
据美国广播公司透露,在1月16日“哥伦比亚”号升空一天后,美军方在内布拉斯加州的航天指挥中心跟踪数据显示,有不明物体正在高速脱离航天飞机。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这很可能是航天飞机燃料电池系统排出的冷却水在寒冷的太空凝结成冰所至。“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组的格曼将军对此说法也表示同意。
在通常情况下,通过机上排水管进入太空的废水都会立即凝结成微小晶体散布到太空中,但是在航天飞机多年的飞行中,也的确出现过水凝结成冰块的情况。1984 年,“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排水口就形成了一个有篮球大小的冰块。由于害怕在重返大气层时可能会损坏机翼,危及航天飞机的安全,宇航员最后不得不用机械臂清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由于要装载更多的科学实验设备,“哥伦比亚”号此次并没有携带机械臂,而且在机舱中的宇航员可能根本没注意到机体上有冰块凝成。按照这种假设,当“哥伦比亚”号启动发动机重返大气层的时候,凝结的冰块就可能脱落并对左翼隔热瓦造成重击,从而使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陈凡(中国日报特稿) |
|
![](/nimages/c.gif)
![](/nimages/c.gif)
![](/nimages/c.gi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