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是永远的光明 盲残夫妇供养出清华博士生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07日00:39 辽沈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8月末,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辽宁学子侯智昊将跨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此前的7月6日,他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被保送清华大学读博士了!手中捧着梦寐以求的通知书,侯智昊心里涌动着无以言状的欣喜和自豪,因为自己没有辜负盲残父母二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是父母用常人无法想像的艰辛,将他送进了清华校园。
昨日,记者在抚顺见到了刚刚从成都回到老家的侯智昊和他的父母。
盲残父母 儿子是我们永恒的光明
昨日上午,抚顺上空一直飘着不大不小的雨。记者赶到约定地点时,侯智昊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削瘦黝黑的脸颊,一头随意的浓发,厚厚的近视镜片下一双深邃的眸子,这就是侯智昊留给记者的最初印象。“我不算什么,苦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很不容易。”在去往他家的路上,侯智昊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侯智昊家住抚顺市望花区北镇街19—2号,一个始建于50年代的老楼。刚走到门口,侯妈妈就迎了出来,脸上皱纹聚集起来后,带动着几千度的近视镜上下滑动,冷眼看去显得很是沧桑。侯爸爸则慢慢地挪动着身子,目光“直直”地向记者致以微笑。他说,自己是盲残2级,视力在0.04左右,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妻子视残3级,戴着几千度的近视镜刚能看清1米以内的景物。侯家的整间屋子面积仅有七八平方米大,屋里除了一张桌、一张床和几把椅子外,就只剩下侯智昊的书了。
谈起儿子被保送清华大学读博士的事情,侯妈妈开始不住地流泪,“我俩都是盲残人,儿子是我们永恒的光明,他能有今天,我们做什么都是幸福的。”
为了孩子 夫妇俩苦蹲7年煤棚
1979年1月30日,一个小生命在“哇哇”啼哭中来到侯毅夫妇的生活中。当听到医生说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很健康时,侯毅夫妇欣喜若狂,喜悦的泪水滴落到儿子的脸上。他们给儿子取名叫侯智昊,希望他将来能有大智慧,做大事。
侯智昊小时候很淘气,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常常把家里折腾得天翻地覆,家中惟一值点钱的收音机也让他“大卸八块”,这些都使侯毅夫妇又高兴又头疼。侯智昊开始上小学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4年,侯妈妈的工厂效益不好,奔波了抚顺几乎所有的大街小巷后,决定到农贸市场卖瓜子。为了侯智昊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夫妻俩毅然在自家的楼下搭了一个煤棚,把房子让给孩子学习。侯妈妈说,煤棚里的日子是很难过的,冬天非常冷,屋里的水缸都要冻冰,夏天特别热,没完没了的蚊子咬得人无法入睡,但是看到侯智昊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们别无怨言。
1999年,侯智昊以617分的好成绩,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录取。此时,老两口已住了7年煤棚。
寒门出骄子 父母陪儿远去成都卖饺子
侯智昊要到成都上大学了,虽然亲友们慷慨解囊,入学费很快凑齐了,然而此后的经济支出令侯妈妈、侯爸爸愁眉紧锁,318元的低保生活费远不能支撑一家人分居两地的生活支出。再三商量后,夫妇俩决定跟儿子一起去成都生活。
2000年8月23日,侯毅夫妇踏上了开往成都的火车,两天三夜后终于抵达了儿子求学的这座城市,并开始了他们在成都卖饺子的生涯。夫妇俩在电子科技大学后门摆起饺子摊。因为成都人很少吃饺子,在刚开始的一个多月里,两口子包的饺子几乎天天都卖不完,于是一家人顿顿都吃饺子至使侯毅现在一见饺子就反胃。由于侯毅夫妇俩卖的饺子味美价廉,他们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收入也有了保证。后来,电子科技大学的门口不允许摆摊了,侯毅和刘春芳就把饺子摊搬到了离学校不远的府青路农贸市场。从此后,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日晒雨淋,这对从抚顺千里迢迢陪伴求学的儿子来到成都的残疾夫妇就一直苦苦经营着他们的饺子生意,挣钱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不负众望 东北饺子“包”出清华博士生
父母的艰辛侯智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惟有用出色的学业来报答这份厚重的恩情。在读本科的4年里,侯智昊的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获得的各种奖学金就有1.5万元,再加上特困生助学金和国家贷款,他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基本上没有让父母操心过。毕业时,侯智昊又被评为“四川省高校优秀毕业生”,学校不仅按照有关政府规定为他减免了全部贷款,而且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8月6日,几经周折,记者拨通了侯智昊的辅导员——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李阳家的电话。李阳说:“智昊很聪明,勤奋,刻苦,喜欢读书,而且勤俭,保送他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是我们学校的骄傲。同时,他很热爱生活,在学校里也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打乒乓球。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后来他干脆退掉了宿舍,和爸爸妈妈一起住了,为的就是省下宿费和伙食费。”
采访结束时,侯妈妈紧紧地拉住记者的手说:“智昊马上要去北京读书了,因为北京当地消费水平高,我们不能再去陪读。但我们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儿子学业有成,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杨嘉利 首席记者孙超 特别记者崔宏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