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成果仍有成堆养深闺 科技“红娘”急得直跳脚
| |
| |
2002年11月24日09:15 扬子晚报
| |
|
本报讯 昨天,首次向社会公开“征婚”的南京三项高校科技成果落槌定音,共有12家南京企业最终入围,竞争转化这些科技成果。南京市科技局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然后高校和企业可以自己“处对象”洽谈具体合作,最后“领结婚证”进行签约成果转化。虽然此次这些科技成果获得了空前“追捧”,但有关人士认为,南京高校成果光靠科技部门做“红娘”还不够,不少高校和企业仍缺乏主动接触和“淘金”的热情,致使很多好成果得不到转化。
据南京市科技局介绍,南京高校数在全国名列前茅,每年能研制出近千项科技成果。南京市科技部门今年以来多次为这些成果当“红娘”,前不久还首次为高校三项重大成果进行招标,同时专门拨给中标企业一笔丰厚的转化经费做“嫁妆”,另外,科技部门每年也有专项经费用作成果转化,但仍有很多极具价值的成果却始终养在深闺,成了“难嫁的女儿”。除了少数成果专业性太强、技术要求高转化不易外,也有不少是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理在作祟。许多高校科技成果仅发表在内部或专业杂志上,未向社会公开,自然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像南京一位教授研制的太阳能技术不但获得国家专利,且多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转化者,如今眼看专利就要失效,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
高校科技成果“难嫁”,与企业缺乏“淘金”主动性也有很大关系。一位科技人员感慨地告诉记者,眼下苏锡常一带很多乡镇企业有专门的科技“探子”,常往南京各大高校跑,寻找转化成本低、效益高的科技成果,洽谈成交做成产品,双方获利。而南京有这种意识的企业却不多,有的企业还舍近求远,放着自家门口的黄金不掘,跑到北京、浙江等地高校寻求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高校科技成果也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国外一些企业往往将需求和经费一起拨给高校或科研机构,再由科研人员研制,这样有针对性的成果实用性极强且需求量大,既合理利用科研资源,也避免了科研力量的盲目浪费。(徐晓风)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