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目击安徽灾民生活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9日16:02 京报网-北京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昨日午餐:炒青椒、炖茄子、素炒冬瓜、西红柿炒鸡蛋本报特派记者于建 张卉
昨天中午,一场大雨降临蚌埠,在合肥至蚌埠的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四周白茫茫一片。大雨又至,从行洪区转移出的灾民过得怎么样?昨天中午,记者赶到蚌埠市师范附属小学时看到,这个安置着方邱湖行洪区余滩村灾民的学校不但没有因学生放假而变得安静,反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
余如文,这个47岁的余滩村汉子带领着全家8口人居住在这所校园的半间教室,从而成为该校接待的34户人家之中的一个大户。他带着父亲、母亲、妻子、三个女儿,还有无依无靠的叔叔。虽然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肯定会不太适应,但是余如文对记者说,生活该怎样还是怎样,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因为我们相信政府。
在这八口人居住的半间教室里,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三位老人坐在教室走廊里闲聊着生活琐事;最小的女孩余秀琳则饶有趣味地逗着家里养了十年的狗———皮皮。二女儿余秀云则在教室墙上的黑板上写着,“whatisthis”这几个英文单词。她说:“虽然遭了灾,但我的功课不能落下,我要趁暑假好好学一学。”
大女儿余环环看了看时间,觉得该帮妈妈准备一家人的午饭了,于是就到冰箱里面拿出了几个西红柿、一块冬瓜、几个茄子和一把青椒忙活起来。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煤球炉,娘俩做得还是很起劲儿。不一会儿,一顿丰盛的午餐就在她们的手中出炉:鲜嫩的西红柿炒鸡蛋,清淡可口的素炒冬瓜、翠绿翠绿的炒青椒,还有适合家里老人吃的炖茄子。伴着雨声和饭香,余如文看起了《新闻30分》,他很关心当前的汛情。“希望早日可以返回到家里”。电视已成为他们了解当前水情的一个重要媒介。
谈起自己所在的村子成为行洪区,又要举家搬迁,余如文显得很平静,没有一丝惊恐。因为这样的事情他已经历过三次。第一次是1984年,那一年余如文刚刚28岁,家里根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余如文回忆说,当时真是一片慌乱。第二次是1991年,那一年,淮河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当年35岁的他硬是蹬着一辆人力三轮车率领着全家完成搬迁,那一次,他家是和全村人一起住在小学的一个大礼堂里面,毫无间隔的生活让余如文记忆犹新,他说“是有点不太方便”。
遭遇第三次搬迁的余如文看上去还是很满意。因为通知行洪的时间提前了好多,搬家的时间就充裕了好多。更为关键的是,这次余如文开上了自家的手扶拖拉机来搬家。政府还给他们家配备了一辆大卡车以协助他们搬家。“政府为我们考虑得越来越周到了”,已经经历了三次大洪水的余如文由衷地对记者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