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记“全国十大女杰”刘中慧
| ![](https://photo.sohu.com/91/06/Img203590691.jpg) |
| |
2002年9月9日09:52 新华网
| |
|
刘卫宏 罗洛
在重庆东南部的武陵山深处,有一名女共产党员,她用15年时间把三间破庙建成国家重点职中,用3年时间让全县300多所乡村学校的危房变成新楼。她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这两件事情。”
她从职业中学的教师成为县教委主任,在两个岗位上虽然只做了两件事,却为当地50万土家人的教育大事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中慧,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委主任,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劳动模范。这是一位女实干家,3个月时间就跑遍大山深处的每一所乡村学校,两年时间她的车跑了16万公里。记者离开石柱县没几天,刘中慧就出了车祸,身受重伤,而在去年5月,她曾出过一次车祸,头部受伤一个多月才好。
“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因为教育而改变贫穷”
刘中慧与共和国同龄,1971年开始当老师,后到一所农中任教。1985年,刘中慧被任命为农中校长,5年后这所农中成为石柱县第一职业中学。
学校所在的西沱乡十分偏远,距县城80多公里,校舍是解放前的一座文武庙。残破不堪的学校只有三间破庙还勉强可以使用,其余房屋全部被鉴定为危房。加上教师的待遇低,教学质量差,学校濒临倒闭。
刘中慧的丈夫在水电部七局任职。他为刘中慧办好了调动手续,准备让她到成都的水电部门子弟校任教。
刘中慧准备走了。就在她走的前夜,听到消息的学生们突然涌到刘中慧的宿舍,希望她留下来,因为她是学校最好的老师,也因为这所快倒闭的学校是他们的希望。孩子们哽咽着叫“刘老师”,然后齐刷刷地在她面前跪下来……
刘中慧一下子哭了。就在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事业就在这山旮旯里,就在这三间破庙,在这群孩子和孩子们的未来上。希望把妻子调离西沱的丈夫,却被妻子调到了西沱。她说:“这里穷,但如果不让孩子受教育,学会一技之长,他们会永远贫穷。我希望这些贫穷的孩子,能因为教育而改变这里的贫穷。”
“那时,我居然就想到了集资建房。”刘中慧甩了甩短短的头发,回忆学校的建设史,黝黑的脸突然充满光彩。留在学校,当了校长,就要建设和发展学校。没有钱,她率先拿出自己积蓄的900元,再动员师生借钱,然后再贷款。施工时,除了技术工,挖土、填方、烧砖、备料、搬运、出渣等下力气的重活,全部由师生自己做。刘中慧自动参加男子组干活,到几十公里外背煤,不但双脚红肿,而且双肩磨破,血脓齐流。仅仅51天后,18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
当校长后,刘中慧也给学生上课,并经常带学生出校门进行考察和实践。1988年,她带学生到重庆后,儿子在家生病,因为没能及时医治而去世。这是刘中慧永远的伤痛。但是在县职中当校长近15年,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
经过调查研究,刘中慧将学校的办学思路确定为为当地落后的农村经济服务。学校边建设边发展,到2000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职业中学。现在,这所学校占地200多亩,有3500多名在校学生。这里毕业的学生,服务于石柱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许多人成为农村的致富能手。
“让孩子在危房中上课,那就是最大的犯罪”
1999年6月20日,石柱县三星小学的校舍轰然垮塌。值得庆幸的是,两天前学校刚放暑假,没有师生伤亡。
这时,刘中慧刚被任命为县教委主任两个月。而在她上任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全县垮了8所乡村学校。
刘中慧决心看看全县300多所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便科学制定计划,排除学校危房。3个月时间,她就在武陵山里跑遍了50多个乡镇的所有学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中慧激动地说:“看得我心惊肉跳,把我吓惨了。”
刘中慧的考察一律是上车就走,出发后才告诉驾驶员到哪里,不通知任何单位。她看到了其他领导没有看到的学校真实面貌:多数学校都是“脏乱差臭”,一窝小猪崽在泥泞的操场里和学生同乐,200多所村小没一所是好的,校舍全是解放初期甚至解放前的破房子,几乎全是危房。
1999年下学期开学不久,刘中慧到力家小学考察,1971年她曾在这里当过老师。那天下着大雨,站在教室外的刘中慧看到,学校28年来没有一点改善。“惟一的变化就是多了几根木棒,在墙边,甚至在教室正中,撑着墙壁和屋顶不要垮下来。”下雨天,教室里多处漏雨,雨水叮当乱响,但漆黑一片,别说看黑板,连看手上的书本都非常吃力。问老师为什么不开灯,老师说学校缴不起电费。
走到雨中,刘中慧抬头望天,雨水和着泪水顺颊而下……回忆当时的情景,刘中慧又流泪了,“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这样对不起老百姓。让孩子在危房里上课,那简直是最大的犯罪。”
真正意义上的“全县农村学校”排除危房工程开始了。刘中慧憎恶虚假,她的工作原则是“实情实查,实话实说,实抓实干”。她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争取到两次一站式办公服务,4天办完300多所学校排危工程的手续。她往城里跑,找那些条件好的学校,讨了价值近1000万元的旧教学设备。这项全县总投资8200万元的工程中,她带动老师和学生做大量体力活,节省经费,还多次与工程老板讨价还价,还争取到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资金。
记者在山路上穿行于龙沙、悦崃等乡镇,不时看到一座崭新的小楼,在这个贫困的地区显得豪华而气派。刘中慧骄傲地说,在全县的农村,最好的建筑全是学校。这个县的中小学入学率和毕业率,与重庆市平均水平不相上下,全县学生人数由3年前的5.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8万人。
采访时,几个镇的农民都知道刘中慧,说她“为石柱人办了几辈人的好事”。告别时,记者说:“石柱群众会长久地记住你。”她说:“是的,我想会的。我不可能还‘升官’,也发不了财,但如果一个人做事业讲付出、讲奉献,一心为群众,群众就会记得他。”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