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受人关注的平凡而可敬的残疾大学生:沈林茂(左一)、曹丹(左二)、苗晴(右一) 张渊摄 |
本报记者邵宁 转自搜狐 视点导读 转自搜狐 刚刚过去的全国助残日,使许多残疾人又进入我们的视线。 转自搜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就说大学吧,以前对残疾人来说是高不可攀的地方,而现在,许多高校都向他们敞开了大门。而不少残疾学生用自己的顽强和努力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并不残缺。 转自搜狐 这里讲述的,就是三位残疾大学生的故事。 转自搜狐 曹丹——永远不向命运低头 转自搜狐 容貌秀丽、声音甜美、品学兼优,高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这就是我面前的曹丹。如果不是坐在轮椅上,她该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姑娘。可是,如果不是因为和命运抗争而付出的超常努力,或许也没有如此优秀出众的曹丹。 转自搜狐 曹丹出生在1980年。甫一落地,医生就判决了她的“死刑”——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最多只能活几个月。可是曹丹父母不相信命运的捉弄,悉心呵护着襁褓中的孩子。也许是伟大的亲情感动了苍天,奇迹发生了:曹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还参加了舞蹈队,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只翩翩起舞的小天鹅。 转自搜狐 但病魔还是没有放过曹丹。渐渐地,她不能跑步了,走路也要摔跤,甚至连脚也开始失去知觉。她失望地捶打着双腿,哭喊着:“我要走路!”那些年里,她感到自己的天空一片漆黑。直到有一天,她忽然长大了。那天,妈妈看到她的双脚因冻疮而溃烂,心疼地把她的脚放进了自己温暖怀中。一刹那,曹丹发现,自己得到的爱是那么多,日渐苍老的爸爸妈妈为自己操碎了心。她不再哭泣、不再抱怨,发誓要用微笑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次捶打。 转自搜狐 1994年,14岁的曹丹随插队返沪的父母回到浦东,进入北蔡中学读书。为了多学一点,她起早贪黑,无论寒暑。最热时,她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埋头苦读,脸上热出了红斑;最冷时,她读得入神,双脚严重冻伤,肿得像馒头。曹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999年,她以497分的成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系。在大学校园里,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和大家一样学习、生活,她爱好朗诵,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转自搜狐 作为一名残疾学生,曹丹比别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这“自强”背后有多少爱的支持。在北蔡中学读书的5年里,每天都有热心的同学搀扶她上学、放学。她还记得,校领导曾背着她趟过积水的低洼地,老师放弃中午休息来到教室为她讲解难题。李洁是她高中时代的好朋友,在高中送了她3年,大学考入上大文学院日语系。为了方便李洁照顾曹丹,学院特地安排她们住一个寝室,李洁每天推她去上课,这一送又是4年。 转自搜狐 曹丹给记者历数着北蔡镇政府、市残联、新区政府、妇联、团工委、新区法院等部门给她的关怀。她说:“我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在我最困难、最无助时是他们帮助了我。所以,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努力、再努力!” 转自搜狐 沈林茂——残疾激发我的斗志 转自搜狐 尽管我当了好几年记者,听过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但沈林茂的故事还是让我惊呆了:似乎天底下所有的不幸和灾难都集中到他家了! 转自搜狐 沈林茂1981年出生在嘉定,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家中第一个孩子,林茂未见过面的哥哥,在9岁那年因患肾病夭折了。林茂出生时十分健康,给父母带来了欢乐。可是,他5岁起出现了走路摔跤、双手发抖的情况,经诊断,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从此,父母不断带着他看病,几乎跑遍了上海各大医院、花去了所有积蓄,但都无济于事。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起初学校不肯收他,父母央求了一个月,他才走进校园。 转自搜狐 沈林茂的父亲是一家工厂的杂务工,母亲是营业员,收入不高。1994年,本有残疾的母亲腿又骨折了,从此无法上班。从小,林茂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家里最贵的一样东西是一台800元的治疗仪,但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为了让腿部肌肉不致坏死,沈林茂每天步行上学,普通人5分钟走完的路他要走半小时。他最害怕的是下雨天,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他无法打伞,而每淋一次雨他就要生一次病。 转自搜狐 上高中后,学校远了,他就骑一辆小三轮车上学。由于双手无力,有一次他刹不住车,从车上摔了下来,摔掉半个牙齿,鲜血直流。他的双腿久坐会麻痹,容易摔跤,而摔一跤他就半个月不能走路。因此每天回到家后,他便站着做功课、看书,从小到大一直这样。时间长了,家里桌子底下他站立的位置,地面已磨出了两块深深的印痕。 转自搜狐 就在沈林茂顽强地与命运搏击时,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他头上。在他高中即将毕业的那年4月,父亲在下班途中出了车祸,撒手人寰。父亲是家中唯一的健全人,不仅是母子俩的“拐杖”,还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当时母亲几乎要崩溃了,沈林茂强忍着悲伤对母亲说:“你还有我。”这时,身边的人向他们伸出了温暖的手。全校同学给他捐款,居委会给他家订了牛奶,嘉定区残联为他们装了电话,嘉定消防中队与他家结对子。 转自搜狐 那年,沈林茂以学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大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正当他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市残疾人基金会送来了2000元。浦东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俞建民得知小沈的情况后,每月为他提供500元生活费。沈林茂和一般的肢残人不同,他不仅走路要拄双拐,连手也有残疾。他的左手一点力气也没有,学电脑时他就用一只右手练习打字。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沈林茂和其他同学一样顺利完成了学业。 转自搜狐 他说了一番很有哲理的话:“每个人对于自己身上的最大才能和力量,总不能认识,只有大责任、大变故,或生命中的大危难才能把它催唤出来。我虽身有残疾,但这也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更懂得生命的真谛。” 转自搜狐 苗晴——我的生活多姿多彩 转自搜狐 苗晴先天失聪,从小便在聋哑学校学习,初中毕业后,她又进入了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学美术。4年前,作为上海第一批聋哑大学生,苗晴跨入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校门。 转自搜狐 尽管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个子高高的苗晴多才多艺,生活对她来说同样多姿多彩。她是上海聋哑模特时装表演队的成员,经常参加演出。尽管听不见音乐,她通过老师的手势、提示,很快掌握了表演的要领,踏着不同的节奏展示绚丽的时装,也展示了残疾人的风采。同时,她又是个聋人田径运动员,经常代表上海参加国内外比赛,获得过全国第五届残运会标枪和100米跑的金牌。 转自搜狐 为了做到学习、训练、比赛三不误,苗晴比一般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2000年11月,她接到了参加亚太地区聋人运动会的比赛任务。她白天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回到宿舍已筋疲力尽了,她仍坚持复习功课直到深夜……在亚太地区聋人运动会上,她获得了银牌。回校后,她抓紧时间补课,向同学们借笔记抄,向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苗晴成绩优秀,还获得了学校奖学金。 转自搜狐 大三时,苗晴参加了“华东杯”包装设计比赛,她的作品是新雅月饼的包装盒。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设计,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绘画。好不容易完成了初稿,可老师指出了许多不足,要她修改,甚至重新设计。苗晴改了一稿又一稿,但仍不理想。随着比赛时间一天一天临近,她心烦意乱,准备放弃了。可在老师的鼓励下,她拿出参加残运会的劲头,终于完成了设计,最后获得了“优秀奖”。 转自搜狐 …… 转自搜狐 这群可敬的青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战胜一切苦难的法宝。让我们衷心祝愿他们迎着阳光,奔向灿烂的明天!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