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搜狐首页 > 国内 > 抗击“非典” > 时评
学者新论:非典型肺炎三题

NEWS.SOHU.COM  2003年05月01日06:14  人民网
  非典型肺炎从哪里来

  日前,加拿大一家颇有影响的媒体发表了一位专栏作家撰写的非典型肺炎追踪的文章。其大意是,非典型肺炎源自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由一位当地的医生通过香港传染给了香港人和加拿大人。这些被传染的病人分别到了越南的河内和加拿大的多伦多,结果造成了当地疫情的扩散。一家知名的中文电视媒体在制作专题节目时,含蓄地肯定了这一说法。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网上一些消息盛传非典型肺炎源自某大国的生物实验室,是这个国家在利用病毒的扩散来转移世人的视线。尽管该国的卫生主管部门一再辟谣,但这种“阴谋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还有一些人认为非典型肺炎与艾滋病一样,是发达国家进行病毒试验产生的灾难,他们从西方长期在非洲一些动物身上进行新病毒的实验,从而引发艾滋病,来证明病毒的产生源自人类的不理智行为。

  更有一些新潮的朋友将中国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某著名歌星的死亡联系起来,认为正是非典型肺炎夺去了歌星的性命,也导致许多人患上了同样的疾病。

  这些传言,要么荒诞不经,缺乏科学依据;要么未经国际权威组织调查核实。就像艾滋病到底源于何处人们无法知晓一样,此次爆发的非典型肺炎到底源于何处,恐怕人们也难以彻底查清。正如卫生部的一位官员所说,在中国最早发现病例,并不意味着非典型肺炎产生于中国。如果不是有意为之,对病毒扩散的无心之失,人们不应该苛责。

  非典型肺炎可能源自外国,也可能源自中国;可能源自人类,也可能源自其它动物。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的脆弱暴露无疑。迄今为止,我们对寄生于我们身上和我们周围的微生物还知之甚少,许多未解之谜仍然困扰着人类。在对付疾病的同时,人类总结出了许多很好的方法,制造了许多有用的药物,但只要我们还必须依赖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我们就必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必须承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后果。我们所犯下的任何细小的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例如,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抗生素来抵御细菌的入侵,但在与人类搏斗的过程中,细菌逐渐地产生了抗药性,这就使得今后再发生新的细菌入侵事件,人们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抗菌药物,这样一来,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依赖程度就会加深,而自身的免疫能力就会下降。更麻烦的是,在研制抗病毒药物的时候,我们也不断地从人体的血液中提取有效的成分,而人体的血液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未知的病毒,尽管现在制药企业对血液原料采取灭菌处理,但对那些不可知的细菌,人们显然无法找到有效的灭菌方法。所以,作为一种高等动物,我们不得不时刻等待新的灾难、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其实,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与自然不断交流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来自自然的力量可能会战胜人类的智慧,但只要不断进取,人类总能迈出胜利的脚步。

  非典型肺炎是否可怕

  与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学者餐叙,看到眼前来来往往的“蒙面人”,不禁将话题转移到非典型肺炎上面。这位主管传染病治疗药物研究的所长对中国人人自危的举动不以为然。他说从科学上分析,非典型肺炎并不比其它的传染病更可怕,现在公布的是4%的死亡率,而历史上许多次瘟疫的爆发所造成的死亡率都高于这个数字。他说现在越是疫情严重的地区,他越要进去,道理很简单,不搞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就无法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

  我佩服他的豁达和勇敢,但作为医学门外汉,我还是有点提心吊胆。毕竟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病毒,其传播的渠道又是如此的广泛,所以,不管专家如何解惑,我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我相信有我这种心态的人并不少。回家看看新闻报道,中国大陆截至到4月26日,发现非典型肺炎2753例,其中已经死亡的122例,确实只有4%左右。但人们之所以戴上口罩,就是害怕成为不幸的4%,也害怕将这一不幸传染给其他的人。这种爱护自己,也爱护他人的做法,其实值得提倡。

  那位留美的学者谈到美国的应急机制,认为无论多好的制度,都需要正常的人来遵守。如果陷于恐慌,即使制度再好,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善哉此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隔离令,让家人之间失去了肌肤之亲,如果公民没有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独自出逃,会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一个敢于面对危机的民族面前,任何灾害都无法让人低头。反之,在一个极度恐慌的社会里,哪怕一个很小的灾害就可能酿成大祸。记得小时观看露天电影,几滴雨丝导致人群骚动,由于围墙大门无法开启,前堵后拥,踩死踩伤观众无数。事后清点,一家四口,惨死脚下的有三人。几十年过去,每次想到那次灾难,都让人不胜唏嘘。

  看来,比疫情更为可怕的应该是人们的恐慌心态。我们不提倡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但我们至少应该学会倾听专家的意见,并在作好防护的基础上,勇敢地面对生活。

  餐馆里的顾客少了,中餐也改为西吃了。服务生多了,消毒的用具多了,饭菜的价格也上去了。我想,餐馆的老板这是在“堤内损失堤外补”吧。从经营权利上来讲,餐馆的老板无可指责,但这样一来,难保不会让那些捧场的人望而却步,餐馆老板是大大失算了。所以,比瘟疫可怕的是恐慌,比恐慌更可恨的是乘机抬价捞一把的人。

  在电视上看到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到北京高校的食堂与同学一起进餐,心中感到一丝安慰,毕竟在疫情面前,人人平等,而温家宝以大国总理的风范,为所有的中国人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当心非典型肺炎的泛政治化

  近日,一些海外媒体以不同寻常的篇幅,报道了中国政府在处理非典型肺炎时所采取的政治手段。应该说,中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完全符合中国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它既表现了本届政府在处理非典型肺炎方面的决心和勇气,也展现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崭新面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媒体将中国政府依法所采取的措施看作是政治角力的表现,是中国政府在非典型肺炎处理过程中实现政治力量的再分配。

  这是一种典型的“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的新闻报道。在法制不完备,政府的运行暗箱操作的情况下,人们不能不对领导的更换产生各种联想。问题在于,当法律已经作出了规定,并且中国政府严格依法办事的情况下,再进行各种想象和发挥就属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以国家的法律来制约政府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而不被追究,这才是需要媒体想象和发挥乃至发掘的地方。如果严格依法办事,仍然引起不必要的猜疑或联想,那么,这不是公正媒体应有的风范。

  当然,从人治到法制,中国仍然处在过渡之中,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没有严格的依法办事,甚至我们的法律本身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非法定的传染病的诊断、预防、报告和公布程序就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定,这就为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提供了借口。因此,今后不但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同时还要全面准确地实施法律,不能让有的人逍遥法外。但是,在执法仍然存在漏洞的情况下,不能把任何严格依法处理违法人员的行政行为都看成是政治纷争的表现。换句话说,他人的恶不能成为自己作恶的理由,他人违法并不等于自己违法不受追究。

  强调中国政府是依法处理有关责任人员,并不是干预海外媒体的合理想象和政治预测。事实上,正是海外媒体许多具有穿透力的深度分析,让中国更加感受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当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并严格依法办事的时候,海外的传媒也应当尊重事实,用更加客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许多中国人是听得进逆耳忠言的。问题在于,抹黑式的报道不但无助于中国人了解真相,反而有贬损中国人形象的嫌疑。将一场重大疫情变成政治上的晴雨表,可能会混淆视听,并最终转移各国与瘟疫斗争的视线。因此,媒体应该将笔墨主要用在报道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技术措施和制度安排上来。

  非典型肺炎报道的泛政治化,是对各国为防治疫情而披肝沥胆的政治家们的一种恶意的诽谤,也是对这些国家公民一心一意防病抗灾行为的一种不尊重。

  其实,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做人是这样,做新闻也是这样。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01日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精彩相册[男][女]
活力社员[男][女]
魅力情人[男][女]
美女 天若有情
帅哥 不帅照脸踢
·和弦铃声:
原来的我 挥着翅膀的女孩
·疯狂音效:
On…个头啊 翠花,接电话…
订阅任何彩信服务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找老乡尽在激情老乡会
·攒魔法袜子拿圣诞礼物
搜狐彩信最新推荐
·[] 眉飞色舞
·[] 厉鬼再现
热门词:圣诞 林忆莲
精彩订阅
新闻资讯
美国正式宣布萨达姆已被捕!

订阅 焦点新闻,跟踪萨达姆被捕全程



搜狐商城
·影视|中毒(终结骗)
·影视|赤裸的艺术
·音乐|莫文蔚《X》
·书籍|唐僧情史
·书籍|1元图书特卖场
·书籍|天不亮就分手
更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