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与分布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1997年全省人口为924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人口密度大,分布不平衡,同级行政区人口数量相差悬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在52个民族中,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比重逐渐提高。 人口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河南人口发展经历了加速、超速、减速、均速到高速发展五个阶段。1949~1958年是人口加速发展时期,年均增加85万人,形成了建国以来河南人口出生的第一次高峰;1962~1973年是人口超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人口出生的第二次高峰,年均增加143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7.65‰,形成了人口出生第二次高峰;1974~1977年是人口减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110万人;1978~1985年是人口匀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111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4.17‰;1986~1990年是人口高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160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达19.33‰。 3.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 全省总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低年龄组人口性别比偏高。1997年,全省0~14岁人口占26.72%,15~64岁人口占66.44%,65岁及以上人口占6.84%。全省总负担系数为50.51%,少儿负担系数为40.22%。由于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使全省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有利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河南人口出生率的变化经历了两次高峰和两次低谷,目前正出在第三次出生高峰,各年龄组之间的生育率差别甚大。法定婚龄前的生育率较低,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城乡悬殊较大,生育峰值城乡差异大,峰值生育年龄差别小。妇女生育模式由盲目的无控制型生育模式向有计划的控制型生育模式转变。据预测,河南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下世纪中叶以前将出现人口负增长,但总人口数仍将上升,预计不会超过1.3亿。 人口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 河南死亡率变动经历了死亡率急速下降、起伏不定、缓慢下降及比较稳定时期,年龄别死亡率曲线由“U”形发展到“J”形,婴儿死亡率下降速度较快,劳动适龄人口死亡率普遍较低,老年人口死亡率明显较高。地形对死亡率的影响十分明显,人口死亡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死亡率的急剧下降,平均预期寿命水平迅速提高,进入90年代全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96岁。从各年龄组的平均预期寿命看,女性均高于男性,低年龄组和中年龄组男女差距较小,高年龄组男女差距逐步缩小。此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成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深受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的影响。 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河南人口的婚姻比较稳定,绝大多数处于婚居状态,离婚人口少且比重低,虽然未婚人口较多,但随着年龄的提高呈下降趋势。40岁以后,女性丧偶比重逐渐高于男性,而且随着年龄的提高差距加大。 80年代以前,家庭户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家庭户的增长速度;80年代以后,家庭户的增长速度则快于家庭户人口的增长速度。城乡家庭类型结构基本相同,均以直系核心家庭为主,家庭户小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河南的家庭户规模将进一步缩小。 人口老龄化状况 河南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高于车城镇,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龄老人的增长快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1997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322.22万人,占总人口的6.84%。据预测,1990~2009年是河南人口的初期老化阶段,2010~203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2031~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高峰期。205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2835万人,老年人口系数将达24.4%。 人口文化素质 新中国人口成立后,河南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文盲、半文盲人口不断减少,1997年全省文盲人口1008万人,文盲率为14.88%。第三产业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高等教育落后,女性文化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城乡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文盲、半文盲群体较大,新文盲不断产生,从而影响扫盲目标的实现。 人口迁移与流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河南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也随之增加,流动人口增加更快。人口上行性迁移大大增加,同级迁移大幅度下降;因婚姻迁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务工经商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发生逆转,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迁入人口的职业构成看,农、林、牧、渔劳动者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工人则大幅度上升。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和中转,以18~35岁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由于河南经济落后,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吸引力,迁入人口较少,前来务工经商的人口比重不高, 省际人口迁移模式在近期和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人口与资源环境 虽然河南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对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人口的继续膨胀,加重了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使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水土流失危害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加剧,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日益严重。 计划生育工作 建国以来,河南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计划生育的提出和推行阶段(1956~1966年)。 河南省计划生育工作起步于1956年,由卫生部门主管。1957年7月至8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的节育宣传月,进行了广泛的深入宣传1963年7月,成立了河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市、县也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或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63~1966年,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城市,对农村只进行若干试点。在工作上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二是对带头节育者实行奖励,三是开展节育技术工作。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阶段(1971~1978年)。 1971年,成立了河南省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卫生局合署办公。1973年8月,重新成立了河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这一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更加明确,提出“晚、稀、少”的原则,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两胎间隔4~5年,要求广大青年自觉地实行晚婚。对避孕药具的管理发放工作有了新进展,先后制定了保证质量、疏通渠道、合理供应、科学使用等项制度。 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1993年)。 1979年以来,从省到县层层建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分别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人口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对计划生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机构。1979年成立了人口学会,1982年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宗旨,配合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工作网,避孕节育科学研究取得了新成果,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更加深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纳入各级党校必修课和教育大纲,建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阵地,将计划生育同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单位”、评比活动、扫盲、传播致富技术相结合,将计划生育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为计划生育户办理各种保险。 河南省的计划生育工作经过50年代的舆论宣传,60~70年代的大力推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下降,年龄别生育率也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出生率自70年代以来也在逐步下降,由1971年的31.3‰下降到1997年的13.97‰。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明显,由年轻型步入成年型,带来了河南省人口总抚养比的降低及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提高,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是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从生育胎次分布上看,一胎生育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二胎生育比例逐步减少。1997年,一孩生育比例为72.37%。 四是控制人口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1971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出生率呈逐步下降趋势,近几年人口发展已基本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减轻了人民群众的消费负担,增加了积累,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1-04-26 18:15:58 河南报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