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花落三家
2002年10月8日13:07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
南方都市报 08:54:57 约翰·苏尔斯顿
诺贝尔医学奖花落三家
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颁奖辞
“‘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一些病毒和细菌入侵细胞后的结构,我们同时也知道艾滋病、癌症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作是由于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亡。”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据新华社电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7日决定,把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分别来自英国的悉尼·布雷内、来自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和来自英国的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何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人体内每天都有上万亿细胞诞生,同时又有上万亿细胞“程序性死亡”,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亡,比如受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批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艾滋病发作。
共享100万美元的奖金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获奖者利用线虫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发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并发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基因,证实了人体内也存在相应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助于研究针对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新疗法。据悉,3位获奖者将分享100万美元的奖金。
5年内有相关新药面世
由于目前许多研究针对癌症新疗法的学者都在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许多新疗法以此为基础,如果一旦知道如何控制细胞这一死亡规律,将可阻止一些致命病毒(如埃博拉)的传播。据科学家估计,在未来5年内将会有以“程序性细胞死亡”为基础研制出来的治疗心肌梗塞和血液中毒的新药。
人物
【悉尼·布雷内】
本报综合报道 最先锁定线虫作为研究对象的是现年75岁的悉尼·布雷内,他出生于南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着手从事线虫研究,并得出线虫身体的不同变化与其基因有关的结论。
1996年,布雷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分子科学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建模来从事基因组的研究。布雷内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说过:“我还没有想过要退下来去打高尔夫球,科学既可以是一个人的业余爱好,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工作,更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乐事。”
【约翰·苏尔斯顿】
在布雷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描述出细胞死亡规律的是现年60岁的约翰·苏尔斯顿。
在基因研究领域,苏尔斯顿可谓声名显赫,他在1998年就成功绘出线虫的基因组图,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绘出有生命的动物的基因组图。而从1992年起至2000年,他还带领剑桥桑格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参与绘制出人类基因草图,为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苏尔斯顿还是一位主张基因组图应该自由使用的科学家,他极力反对把基因组图用作商业营利,他指责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和令人厌恶的”。
苏尔斯顿为人十分低调,他在2001年出席自己的封爵仪式时,依然是平日的打扮,一头白发,满脸胡茬。
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时,苏尔斯顿正在桑格研究中心中一如既往地伏案工作,中心的发言人形容苏尔斯顿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他说:“他和他的线虫研究小组都十分激动。”
【罗伯特·霍维茨】
而55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则利用线虫来研究控制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已识别出某种“死亡基因”,并证明它们是细胞死亡的先决条件。(小青)
罗伯特·霍维茨
悉尼·布雷内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