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一组组数字却是生机勃勃、令人兴奋的——— 翻开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我们惊讶地发现:2001年,中国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达1000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10年前,中国科研经费每年只是125亿元,只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0.68%。 经历了三代领导人三次里程碑式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被最终确立,中国科技事业由此翻开新的一页。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外界宣布: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实施“科教兴国”,中国科技得以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中国自主开发的CDMA系统,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个国际标准之一;2001年,中国作为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惟一发展中国家,高效率、高质量地提前两年完成这一生命“登月计划”的任务;2002年,中国成功地把第三艘“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世纪里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科技发展的历史。 神舟三号顺利返回飞天圆梦指日可待 2002年3月25日,中国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3、2、1,发射!”的口令庄严响起,世界的目光又一次在这里聚焦,一飞冲天的“神舟三号”寄托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直指苍穹。 公元14世纪,中国人万户利用火箭和风筝做升空实验,被喻为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项目的国家,目前“神舟三号”飞船的主要技术参数已经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即将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骄傲地告诉记者,当年老一辈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奠定了我国的航天大国地位,今天载人航天工程进展顺利,正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大的表现,中国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科研水平要求非常之高,而且不能照搬别人的成果,只能靠自己探索、创新。在北京航天城,中国最好的火箭专家来了、最好的卫星专家来了,他们目标只有一个:用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火箭和飞船,把中国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全国100多个单位、3000多家工厂的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展开了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的科技大会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紧张有序的推进过程中,江总书记对工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两次亲临现场视察。1998年在视察了北京航天城后,江总书记欣然为飞船提名“神舟”。 在连续成功发射、回收三艘飞船后,近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表示,3年内中国宇航员将上天。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这项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旷世工程还将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延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宇航员将带着华夏子孙的无限寄托飞向浩淼太空并在自己的空间站里探寻宇宙奥秘。 遥望苍穹,不懈求索,神舟腾飞,九天圆梦,步入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必将在空间技术领域谱写新的辉煌。翻开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我们惊讶地发现:2001年,中国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达1000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10年前,中国科研经费每年只是125亿元,只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0.68%。 经历了三代领导人三次里程碑式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被最终确立,中国科技事业由此翻开新的一页。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外界宣布: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实施“科教兴国”,中国科技得以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中国自主开发的CDMA系统,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个国际标准之一;2001年,中国作为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惟一发展中国家,高效率、高质量地提前两年完成这一生命“登月计划”的任务;2002年,中国成功地把第三艘“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世纪里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科技发展的历史。 神舟三号顺利返回飞天圆梦指日可待 2002年3月25日,中国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3、2、1,发射!”的口令庄严响起,世界的目光又一次在这里聚焦,一飞冲天的“神舟三号”寄托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直指苍穹。 公元14世纪,中国人万户利用火箭和风筝做升空实验,被喻为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项目的国家,目前“神舟三号”飞船的主要技术参数已经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即将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骄傲地告诉记者,当年老一辈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奠定了我国的航天大国地位,今天载人航天工程进展顺利,正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大的表现,中国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科研水平要求非常之高,而且不能照搬别人的成果,只能靠自己探索、创新。在北京航天城,中国最好的火箭专家来了、最好的卫星专家来了,他们目标只有一个:用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火箭和飞船,把中国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全国100多个单位、3000多家工厂的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展开了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的科技大会战。在载人航天工程紧张有序的推进过程中,江总书记对工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两次亲临现场视察。1998年在视察了北京航天城后,江总书记欣然为飞船提名“神舟”。 在连续成功发射、回收三艘飞船后,近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表示,3年内中国宇航员将上天。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这项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旷世工程还将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延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宇航员将带着华夏子孙的无限寄托飞向浩淼太空并在自己的空间站里探寻宇宙奥秘。 遥望苍穹,不懈求索,神舟腾飞,九天圆梦,步入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必将在空间技术领域谱写新的辉煌。 基础科研稳步推进储备未来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能不能持续高速发展?未来50年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 十五大以来的这5年我国高新技术研究迅猛发展有目共睹,而基础研究也获得空前机遇。在占国民生产总值1%的科研开发经费中,中国科学院把其中的40%用于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则每年拿出15亿元支持基础研究。 对此,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基础研究一个领域的突破,往往会催生或带动一个产业。 有了国家的扶持,基础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此徐冠华如数家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投产成功,计算机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快速迈进,标志着我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计算机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钻1井”初战告捷,用10个月时间顺利完成先导钻孔任务,成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发现25亿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洋地壳残片,被科学界称为“中国人的发现推动了板块构造”;科学家通过对云南化石的研究使巨颅兽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500万年,改写了哺乳动物的早期历史…… 从科技工作者记忆深刻的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八位,到普通百姓也耳熟能详的克隆羊、克隆牛的出生;从“纳米”、“基因”等科技新词不断涌现,到火箭上天、飞船回收的捷报频传,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最新科研成果,无不表明我国科技实力在迅速增长,无不显示我国冲击世界科技大国的雄心壮志。 全面启动知识创新中国回归科技中心 10月2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一场题为“21世纪的科技”演讲中预言:30或40年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有决定性作用的科技大国。 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也在表明:在长期远离世界科技舞台之后,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世界科技中心回归的历程。 但是,在世界科技坐标中考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仍然有一定差距,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科教兴国”,必须走创新求发展的道路。 1998年,一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全面启动。中科院把原有的123个研究机构重组为84个科研院所,1.6万名优秀科技人员竞争上岗,大批国外优秀人才被吸引回国,一支生机勃勃的跨世纪科研队伍基本形成。 因为创新,科研人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礼遇,2001年,科学家吴文俊、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家第一次从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手中接过500万元的奖金,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的无穷价值; 因为创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00年,我国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已经占到了全国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60%,联想、华为、方正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 因为创新,科技走出了神秘的象牙塔,用智慧装点着百姓的幸福生活,目前,我国计算机用户突破4580万户,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移动电话用户人数达到1.85亿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资料提供本报致谢: 国家统计局提供权威数字 科技部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