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纵火、弑父杀母……谁给了他们黑色翅膀?
2002年6月28日04:39 人民网-华东新闻
|
一群“愤怒”的孩子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毒品与艾滋病。用媒体的话来说,艾滋病与毒品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要“让禁毒斩断艾滋病蔓延链条”。
在我国,这个主题之下,却有更值得关注的细节———《中国青年报》报道说,据公安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90.1万在册吸毒人员中,近80%是青少年,其中16岁以下的就有1万多人,他们有的辍学,也有相当部分在校就读。相对于吸毒导致艾滋病蔓延的问题,越来越多青少年加入吸毒大军,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与毒品问题一起缠绕着大人们神经的是青少年极端犯罪行为。典型的如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将20多条生命推向死亡之路的,竟然是两个未成年的少年,仅仅是因为与网吧管理者的小小冲突。
之前,甘肃尖子生齐刚弑母案激起的浪潮尚未平复。这个被老师赞为“天赋最高、学习最好”的学生,被同学描述为开朗、热情、爱好广泛又乐于助人的少年,在杀死亲生母亲之后想到的是,如何将父亲也送上黄泉。这条新闻之下是让人不忍卒读的链接:河北滦南县一家庭暴力酿祸,儿子投毒弑父;不堪家庭压抑,广西一高中生制造弑父血案……
同月,来自新华网的另一则消息,让人不得不正视青少年极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在辽宁开原市,一17岁的少年伙同一19岁青年,将一个六年级孩童骗出后,残忍杀死,并向孩童家人勒索钱财。
……
吸毒、纵火、抢劫、弑父杀母等等,越来越多的少年犯罪表现为极端行为。他们似乎对家庭、对社会怀有莫名的“愤怒”。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孩子因得不到父母关爱而愤怒,在健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父母令人窒息的爱而愤怒。这些“愤怒”的孩子,用种种不计后果的极端行为,表露着他们心灵的饥荒。他们背负一对黑色的翅膀,在低空中徘徊、冲撞,不知要往哪里飞。
“断掉的链条叫人性”
如何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罪恶,加强教育是必然也是首要的选择。前不久,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校发出通知,要求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比如,举办禁毒展览,禁毒、防毒讲座和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
但课堂知识还不足以抵挡罪恶。因为这些知识并没有滋润孩子心灵的饥渴。
在同龄人中,好学生齐刚的知识是丰富的,但他的心灵却很荒芜。陆小娅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说,在齐刚的教育链中,一根叫人性的链条断裂了、丢失了。什么是“人性”?最根本的人性意味着把人当成人来对待。“所谓当成‘人’,就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比如每天早上的两个鸡蛋,更要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这包括安全、爱、尊重、归属感等等;所谓当成‘人’,就是视孩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允许他有自己的理想、愿望,允许他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允许他犯错误,而不是把孩子作为自己或家族扬名的工具;所谓当成‘人’,就是在学习之外,也关心孩子成长的所有方面,分享他的喜悦,分担他的烦恼。”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社会的折射
这么说,并不是将青少年犯罪的根由推向家庭。尽管不少统计表明,青少年罪犯大多来自一个破裂的家庭,或者跟随着染上恶习的父母,或者是被父母遗弃,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社会的折射。
多少个与齐刚父母相类的成年人,将社会压力,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转嫁到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对财富、地位的片面追求,使一些人忽视了生活中最根本的东西———爱与宽容。实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离渐远。齐刚父母将其社会生存哲学带入家庭,在这样的实利主义面前,齐刚选择了让不许他快乐生活着的人去死,即使这个人是他的父母。
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主角之一、15岁的宋某家庭亦如此。离异后的宋父接连找了3个女朋友同居。他们在相互需要时走到一起,在一方落难时,另一方立刻抽身离去,个人利益是确定社会关系的重要砝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一个看重个人作用、个人力量、个人利益的年代,这样的故事在社会上天天上演。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宋某,不自觉地培养起来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使他极度重视自我利益。当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计后果的极端行为。
每个国家在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都遭遇过这样的问题。传统社会关系、社会道德面临挑战。有时,诚信被贬为太老实、不聪敏,见义勇为被讥为犯傻、神经,宽容被欺为软弱……许多人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条道德的水平线上,更不用说那些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了。
改变孩子,要从我们每个成年人做起。(记者 郝洪)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