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矿难井下现场示意图 向春制图 |
这就是聂清文留在安全帽上的遗书 欧阳洪亮摄 |
□本报记者张立 转自搜狐 □娄底晚报记者 欧阳洪亮 转自搜狐 5月份以来,各地矿难的消息不绝于耳,山西、云南、河南、湖南等地,先后发生的特大矿难就有五六起,人员伤亡惨重。这需要大家追索其缘由。 转自搜狐 避免灾难的最后机会 转自搜狐 2003年4月16日下午,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七一煤矿”,井下160米深处。 转自搜狐 黑乎乎的巷道里,打水工周围益正在老水仓旁的泵房作业,离他100多米的3条平巷内,16名工人正在掘进挖煤。 转自搜狐 下午5时30分,安监员聂清文转到泵房处,一边测量瓦斯浓度,一边和周围益说笑了几句。 转自搜狐 “我到里面去测瓦斯。”几分钟后,聂清文起身离开。 转自搜狐 灾难在5时50分发生。周围益听到不远处嘭的一声闷响,一股大水,夹着黄泥奔涌而出,“透水啦,快点跑。”他一蹦而起,地上的手表、扳手、衣服都没来得及拿,撒腿就跑。 转自搜狐 八九米外的两名电工,听到他的喊声,转身逃命,一边大喊“快点跑、水来啦”,50多米外,两名推车工丢下车厢就跑,在他们前面,一名绞车工和一名把车工,闻声狂奔。 转自搜狐 7个人一直跑到地势较高的八石门附近。“这条命算是拣回来了。”周围益后来告诉记者。 转自搜狐 不过其他人没有这种幸运。“20多分钟,突了2000多方泥。”七一煤矿生产科科长林琼瑶后来告诉记者,“速度相当快,就像条大河,一会就把巷道堵死了。”16名工人和安监员聂清文被困在向上的3条平巷里,危在旦夕。 转自搜狐 “他们大约有30多米的空间。”林琼瑶告诉记者,被堵死的巷道,高和宽均为1.7米左右,“这意味着空气即使被压缩,也最多能供17个人支撑两到三天。” 转自搜狐 “从现场情况分析,涌入矿井的水和泥沙,是因为老水仓扩容,挖到了一个地下溶洞,”煤矿生产科技术员谭泽群后来告诉记者,“七一煤矿是个大水矿,地质结构很复杂。” 转自搜狐 事实上,这场事故的苗头,在前一天已经“探头探脑”。打钻组的刘和平等4人负责老水仓的扩容,他在接受记者的录音采访时说,“15日上午,发现岩壁上有个鸡蛋大小的洞,往外流水,还有黄泥。” 转自搜狐 在井下这是常见的事情,刘和平等人起初没在意,“后来眼子爆大了,挤出来的泥巴还蛮硬的。” 转自搜狐 12时许,因为水深及膝,打钻组不敢再施工。 转自搜狐 16日上午,技术主管谭显辉带人下矿检查,谭同时也兼任主管安全的副矿长。 转自搜狐 危险在慢慢逼近。当天下午2时30分,生产部门在汇报时,还提及此事,“矿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水不大,也没有压力,估计不会有大的问题。当时作了些安排,包括暂停水库扩容作业,安排用水泥堵水,以及增加一台抽水泵等。”林琼瑶告诉记者,“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危险。” 转自搜狐 从事后来看,这是能够避免这场灾难的最后机会。一个小时后,24名工人准时交接班。他们对地下160米深处的危险,浑然不知。 转自搜狐 遇难矿工曾挖了3米求生巷道 转自搜狐 从下午5时50分事发,到晚上10时,不光涟源市、娄底市的主要领导全部赶到现场,湖南省委省政府也被惊动,副省长许云昭赶赴现场,指挥抢救17名被困井下的矿工。 转自搜狐 时间就是生命。在省市领导赶赴现场前,矿里已经组织人员,开挖一条救人隧道。 转自搜狐 让救援工作头痛的是,矿里的测量数据很不完善,地质资料也很匮乏,被困点到底在哪里根本无法确定。救人如救火,矿里决定从原来废弃的一个“下山”开挖,这个“下山”原有5米,经过8个小时的推进,又掘进了几米。 转自搜狐 这8个小时的救援,后来被证明浪费了时间。随后陆续赶到的省市技术专家,经过勘察和论证,最后制订出的抢救方案认为,“救援点应该前移20米。” 转自搜狐 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无疑具有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这意味着被困的17名矿工,失去了宝贵的8个小时。矿里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按原来的方案掘进,确实不可能及时救到人。” 转自搜狐 指挥部现场拍板的抢救方案,包括排水、掘进、打钻“三管齐下”。 转自搜狐 “20个人一组,4个小时一班,一刻不停掘进,”林琼瑶告诉记者,“当时的乐观估计,巷道掘进25米左右就可贯通。” 转自搜狐 17日凌晨,从掘进现场传出消息,救援人员通过敲打井壁,与被困矿工取得联系,证明被困矿工确实还活着!凌晨4时,从衡阳急购的3台水泵全部到达开始安装;矿井外,10台救护车整装待命。 转自搜狐 乐观情绪并没持续多久,排水方案由于泥浆淤积,先后烧坏4台水泵,水位一直徘徊在-155米左右,这一方案宣告失败;打钻供氧由于无法确定被困点,在两天打了17.4米之后,被迫放弃。 转自搜狐 事实上,在两天之后,救援的希望已经越来越小,一位参与抢险的队员告诉记者:“18日下午还听到锤子敲得‘嘭嘭”响,到19日,声音就越来越低了。” 转自搜狐 掘进小组这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3天时间,在掘进32米之后,他们遇到了煤层断层,9.9米厚的岩层挡住了救命的通道。“这个岩层花了我们2天时间才打通,”煤矿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这个岩层,他们也许可以得救。” 转自搜狐 4月22日下午2时50分,巷道终于贯通,这时候,离矿工被困已经6天6夜,整整150个小时。 转自搜狐 16名矿工已经死亡,他们全部因为窒息而死,还有1名矿工尸体,至今尚未找到。 转自搜狐 这些顽强求生的矿工们,用手中的工具,斜斜向上,挖出了3米的求生通道,直至最后窒息倒下。 转自搜狐 写在安全帽上的遗书 转自搜狐 聂清文,38岁,煤矿安监员,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70岁爸爸的儿子。 转自搜狐 在临死前,他用随身的粉笔,在安全帽上留下了一封遗书,全文如下: 转自搜狐 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邓曙华100元,龚泽民欠我50元。 转自搜狐 我在信用社给周吉生借1000元,王小文欠我1000元,矿押金1650元,其他还有工资。 转自搜狐 莲香带好子女,孝敬父母,一定有好报,我一定要火葬。 转自搜狐 这顶矿帽保存在煤矿的办公室,有些字迹已经斑驳。聂清文的弟弟聂斌文告诉记者,“他把欠别人的写在帽子外面醒目的地方。” 转自搜狐 遗书中提到的周吉生,是采煤三队的队长。知道死讯后的第二天,他带着凑起来的钱,送到了聂清文的家中,“他人都走了,我不能欠他的钱。” 转自搜狐 “矿里今年只发过1个月的钱,”财务科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还欠下好几个月的工资,凭良心讲,我们怎么舍得欠死难者的钱,一定会补给他们的。” 转自搜狐 据记者了解,事故发生后,七一煤矿从市财政借款60多万元,遇难矿工获得人均4万元的赔偿金,但拖欠的工资津贴等,迄今尚未支付。 转自搜狐 “聂清文欠别人的钱,当时就从矿里赔偿金中拿出一部分还了。”村支书易正贤告诉记者,“他在九泉下可以安心。” 转自搜狐 聂清文的家在桥头河镇太平村,离煤矿约七八里,是个山明水秀的村庄。 转自搜狐 这个村庄3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谋生,煤矿500-600元的月收入,属于不错的选择,易正贤告诉记者,村里有20多人在各种煤矿打工。 转自搜狐 记者找到村里时,聂清文70岁的老父亲正冒着细雨在屋后的山上锄草,种点黄豆和花生。他干瘦驼背,“清文下葬,用的是我的棺材啊。”说不上三句话,就已涕泪交流。这位老人,也是一个有十多年挖煤经历的矿工。 转自搜狐 “家里全靠聂清文600多元的工资,”聂清文的妈妈告诉记者,“全家6口人,还有两个子女要读书,负担太重了。” 转自搜狐 聂清文的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小女儿聂娜才6岁,上小学二年级。 转自搜狐 市委书记当众哭了 转自搜狐 蔡力峰今年初由益阳市市长调任娄底市委书记。七一煤矿出事后,他在矿里驻守6天6夜,协助副省长许云昭指挥营救。 转自搜狐 营救最终失败之后,4月26日,娄底市委常委会上,蔡力峰的举动显得异常,他把一沓沓复印的材料和安全帽的照片,亲自分发给每个常委。 转自搜狐 “这是一位遇难矿工的最后留言,”蔡力峰一字字念完了聂清文的遗书,念着念着,不禁潸然泪下,“假如被困矿里的,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的儿子,我们怎么想?矿难不治,还会有更多的矿工兄弟,将在巨大的恐惧中死去!” 转自搜狐 在场的市委常委个个为之动容,政法委书记胡旭曦后来回忆:“他要常委们想象一下,那17个人在黑洞子里的绝望和痛苦。” 转自搜狐 正是在这场持续两天的常委会上,蔡力峰下定决心,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治煤风暴,“不达目的,誓不休兵”。 转自搜狐 这场风暴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整治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各级党政官员,“非法煤矿屡禁不止,矿难事故频繁发生,根本症结,就是党政干部参股分红,从中兴风作浪,充当保护伞。” 转自搜狐 蔡力峰说,“我原来还善良地以为,县区级干部参股的不多,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有的隐藏很深。” 转自搜狐 在5月23日的全市整治动员大会上,蔡力峰还点名批评了冷水江市原检察长,“此人就是一个从非法矿收取贿赂的角色,已经被依法查处。” 转自搜狐 在这次动员大会上,这位新任的娄底市委书记充分展露了他的“杀气”:“讲句不文明的话,对于非法矿,要从名声上搞臭、经济上搞穷、惩处上搞怕。” 转自搜狐 娄底市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受常委会的指派,纪检监察部门已经成立专门班子,调查党政干部的参股分红问题。记者到娄底采访时,纪委书记罗子光正带领调查专班在涟源市坐镇调查。 转自搜狐 在全市动员大会上,还公布了市委常委会议决的“五切断”,即彻底切断非法煤矿的资金来源、权力支撑、材料供应、电力供应、销售渠道。 转自搜狐 一系列措施前所未有的严厉。市里的整治目标,是要彻底清除非法矿、规范合法矿,疏堵结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转自搜狐 对煤矿的爱和恨 转自搜狐 对于煤炭,娄底人爱恨交织。娄底市煤炭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作为湖南省重点产煤区,娄底市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11.65亿吨,全市92个乡镇中有49个产煤,“一锄头挖下去就是煤炭”。 转自搜狐 但是市煤炭局安监科的统计表明,5年来,娄底各类煤矿事故频频出现。 转自搜狐 娄底市煤炭局安监科科长毛洪祥告诉记者,“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还在整顿期间,但日渐高压的整治,似乎无法遏制矿难的频繁发生。” 转自搜狐 全国的情况与此类似,仅5月份,各地矿难的消息不绝于耳,山西、云南、河南等地,先后发生的特大矿难就有五六起。 转自搜狐 “频繁矿难的背后,是去年开始的煤价大幅上涨。”毛洪祥科长告诉记者,“焦煤从280多元/吨涨到420元/吨,优质无烟煤由180多元/吨涨到250元/吨,这个利润太大了。” 转自搜狐 在利益驱动下,娄底458个合法煤矿,不管安全措施是否过关,均开始加班加点生产。七一煤矿此次事故,就与此有关。娄底市副市长王善明认为,“如果早拿点钱,把采掘工作面的安全出口与通风系统搞好,把制度与措施落实好,即使发生事故,抢救工作也不至于那么艰难,就不会死那么多人。” 转自搜狐 更可怕的是非法煤矿的猖獗。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鼎盛期间,娄底市境内曾有1300多个各类煤矿,还有不计其数的“夫妻窑”、“兄弟井”、“耗子洞”。尽管政府部门宣布先后关闭了791个非法煤矿,不过,市煤炭局有关负责人承认,“很多是关而不闭,过一段时间又开工了。” 转自搜狐 这些根本没有什么安全设施、不交任何税费的非法矿,利润有多大?七一煤矿一位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售价每吨400多元的焦煤,合法矿的制造成本270元/吨、综合成本350元/吨,而非法矿的成本最多200元/吨。” 转自搜狐 1吨煤将近200元的利润,足以使人疯狂。记者从当地了解到,七一煤矿旁边,就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非法矿“雄狮煤矿”,一位给记者带路的村民说,“高峰时一天出七八十吨煤,你说可以赚多少钱。” 转自搜狐 事实上,此次七一煤矿出事,与猖獗的非法“雄狮煤矿”,有着间接的关系。 转自搜狐 七一煤矿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自1993年投产的七一煤矿,设计产量为9万吨/年,但近年由于非法小煤窑乱采滥挖,现有矿区内资源仅剩4万多吨。” 转自搜狐 近于断炊的七一煤矿,将目光投向附近祖保村花萼组的一块煤层,并于3月份向涟源市有关部门提交扩大开采范围的报告。 转自搜狐 这块煤层在产权上属于斗立山镇煤业公司,在递交报告前,七一煤矿已经开始作业开采。此举惹怒了同样开采这片煤层的“雄狮煤矿”。 转自搜狐 3月6日两边的矿井贯通,几天后,“雄狮”煽动了100多位村民,将七一煤矿团团围困。七一煤矿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准我们下井,不准我们动设备,煤矿被迫停产。” 转自搜狐 涟源市政府成立的调查组,当时作出的决定是:双方立即停工。七一煤矿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决定看起来合理,但事实是合法的七一煤矿停工,而本来就不能存在的雄狮煤矿,自然照采不误。” 转自搜狐 雄狮煤矿为何有如此能量,在查禁非法矿的风头上,还能“岿然不动”? 转自搜狐 根据村民的指点,记者找到了矿主刘多亮。 转自搜狐 对两位假称前来买煤的记者,刘多亮表现得十分警惕,“谁告诉你们来找我的?”在盘问一阵后,他告诉记者,“雄狮矿停产1年多了,正在办手续,再说这里的煤400多元/吨,你们烧不起。” 转自搜狐 不过村民们证实,“泡把天(方言:十多天)前才停产,听说是七一煤矿出事后,抓得严了。”在雄狮煤矿矿井前,记者看到,井口用水泥和砖块象征性地封闭起来,水泥印痕还是新的。 转自搜狐 后记:在记者结束一个多星期的调查离开娄底前,聂清文的弟弟聂斌文特意骑摩托车奔波了20多公里,送来了聂清文的一首遗作。他告诉本报记者,哥哥是位安监员,也是位文学爱好者,这首词,是他的心声: 转自搜狐 江城子 转自搜狐 独行井下黑蒙蒙,壮胆量,机声隆,千米深巷,无与诉孤凉,安监重任系我身,学“一通”,攻“三防”。 转自搜狐 暂且少醉温柔乡,好儿郎,走四方,鞠躬尽瘁,争取荣光,成败利钝非所睹,东西检,莫彷徨。 转自搜狐 (注:“一通、三防”是煤矿安全术语)(今日女报记者邓飞对本文的采写亦有贡献,特此感谢)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