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6日消息(记者张奕/吴文骥摄):眼前,是一幅感天动地的抢险实战图:当38摄氏度的高温炙烤大地,武警战士们挥汗如雨,奋力把一包包沙袋垒起、加固,让赫然伫立的临时围堰随时迎接高潮位到来。拆除受损建筑,加固周边地基,千余工程施工人员也仿佛忘记了烈日的存在,一头扎进抢险工地与时间赛跑;当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时,这里仍然是机杼挺立,人员不撤。无声的誓言弥漫四周:我们立志奋战到底!
从轨道交通4号线突遇险情算起,100多个小时已过去。险情未造成人员伤亡,采取的抢险措施也是有效的。
身体力行
7月1日凌晨4时,正在施工中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越江隧道区间联络通道工程因大量流砂涌入隧道,引起地面大幅沉降,造成部分建筑倾斜,一座八层楼建筑的裙楼倒塌。
险情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电,要求上海务必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事故所在区域的群众要疏散,对防汛墙要及时检查、加固,以确保汛期安全。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也来电关心险情及抢险工作。受温家宝总理的委派,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率领专家组专程赶到上海,对上海抢险工作给予指导与帮助。
紧急时刻,市领导想得最多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危。险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连夜赶到现场,他说,对事故的抢救和处理,首要的是确保周边市民和抢险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凡可能会受影响的建筑物内的人员要全部撤离,避免无辜伤亡。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也多次来到抢险现场,部署落实各项抢险措施,并一再要求加强指挥,确保抢险方案周全、周密。他还特别指出,要保证周边地区的防汛安全,做好周边地区水电煤供应和交通、通讯等保障工作。
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抢险人员的士气。以副市长杨雄为总指挥的抢险指挥部昼夜工作,目标只有一个:全力以赴控制和排除险情,把险情对人民群众的影响降到最小。
科学支撑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而要赢得这场战斗,唯一的依靠就是科学。
于是,年逾古稀的中科院院士刘建航被请来了,各路资深隧道、防汛、建筑桩基专家被请来了。这支以刘建航为组长的专家队伍,一次又一次赴现场实地踏勘,一遍又一遍仔细研究最新数据。
专家们的意见很快被采纳。为了确保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一项项措施有序实施。
为控制地底流沙涌入地铁隧道,防止地面继续沉降,首先要对遭遇险情的隧道实施封堵。上海隧道股份等单位的施工人员迅速行动,紧急修筑钢筋混凝土封堵墙。同时,实施隧道顶部钻孔灌填方案,防止隧道塌陷。在修筑混凝土封堵墙时,施工人员先得用8万包水泥,分别在隧道两端筑起一段水泥坝。地下二、三十米深的隧道里,散落的水泥弥漫隧道空间,能见度不超过10米。每袋25公斤重的水泥又完全靠施工人员肩扛入隧道,再步行600余米送至隧道深处。这样的“地道战”,施工人员毫无怨言。
地面沉降造成部分防汛墙受损,数千武警官兵又昼夜奋战,用沙包垒起一道临时防汛围堰。抢险人员还在临时防汛围堰和现有防汛墙之间,用沙土填筑并用板桩加固,确保防汛安全。记者昨天在抢险现场了解到,抢险人员还在地下铺设管道,临时调用复兴路等泵站,承担部分防汛任务。而英勇的潜水员也不停地检修地下排水管道,确保管道畅通。昨天上午10时,刚从6米深的地下管道中“钻”出来的潜水员王师傅告诉记者,通常他在地下管道中一呆就是一个小时以上。
因地面沉降而受损的建筑,这两天正在紧张拆除中。如何确保周边建筑的结构安全,也成了专家、抢险人员和市民关注的重点。为保证20多层的税务大厦结构安全,险情周边区域全方位的注浆加固已经完毕。昨天,抢险人员还动用1.4万立方土沙,将路面填平,并在土沙上浇筑了4000平方米的混凝土。
团结奋战
在董家渡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市民满擎天今年已是90高龄。这两天,他每天都要搬上小凳子,远远地观望忙碌的抢险现场。“抢险现场离我家很近,可我家水电煤都没断,不容易啊!”满老伯反复对记者说。
然而满老伯可能并不知道,为了让周边居民生活不受影响,管线供应、公安巡警和街道居委各方,齐心协力,不知排除了多少困难。
遭遇险情的中山南路董家渡路一带附近地下,有着各类错综复杂的管线。这里不仅有11路地下电缆,涉及4个电网的连接,还有700毫米、300毫米、200毫米等各类不同口径的自来水管线。一旦地面沉降引起管线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险情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水务、电力、燃气、通讯等各路人马迅速到位,切断可能受影响的水管,进行电网隔离;紧急调用周边管网,恢复供水供电……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周边企业和居民家庭就恢复了用水、用电,煤气供应也基本恢复,离险情发生地最近的税务大厦内,通讯设施也没有中断。市重大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险情发生后,抢险人员共切断了5根大口径地下供水管,总长近1700米,然而周边没有一户居民家中停水,以至于按照预案准备的送水车也始终没有派上用场。
险情破坏了部分居民住宅,黄浦区有关部门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们安排了旅馆;险情使上海主干道之一的中山南路部分封路,但交通管理部门很快拿出了交通变道方案……
昨晚,一场暴雨袭击上海。记者深夜离开抢险指挥部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灯火通明。地区组、管线组、工程抢险组、治安交通组、新闻信息组,指挥部下设的五路人马和有关专家又在对险情作最新的分析。
险情,终会被战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