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年干旱造成内蒙古科尔沁自然保护区水枯鸟迁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03日16:22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3日电 (丁铭李妍)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科尔沁自然保护区,原本是一望无际的湿地、百鸟的乐园,而今却水枯鸟迁。为探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近日我们走访了这片濒临消失的北方重要湿地。
科尔沁自然保护区是以草原原始景观、珍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原有湿地4.55万公顷、蒙古黄榆天然林2.8万公顷、西伯利亚山杏灌丛3000公顷;同时还云集了200多种鸟类,其中仅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9种。
然而,早在1995年就晋升国家级的科尔沁自然保护区,如今却湿地面积锐减,水面干枯,鸟类迁居。据了解,目前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已经不足1.52万公顷,境内原有的40余个湖泊、水泡全部干涸,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鸟类的种类、数量急剧减少。我们乘车在保护区内行驶了2个多小时,既没有看到湿地水面,也没有看到鹤、鹳等珍禽,只有至今仍然没有返青的枯草、矮灌木和一些牛羊。
据保护区管理局主任白建华介绍,造成保护区水枯鸟迁的主要原因有:自1998年以来连续5年的干旱,使注入保护区湿地的3条河流霍林河、额木特河、突泉河长期处于断流状态,造成保护区湿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
畜牧业的发展超出了保护区的承受能力。近年来,保护区内畜牧业发展速度惊人,牲畜总数由原来4万余头(只)猛增到目前的12万余头(只),大大超出了保护区的承受能力。再加上连年干旱,草场长势不好,迫使牲畜啃食榆、杏树皮,使部分天然灌丛成片死亡。
病虫害的侵袭。蒙古黄榆是一种独特的珍稀树种,也是当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东方白鹳、金雕的栖息繁殖场所。但是近几年来,由于邻近地区病虫害的侵入及干旱的影响,蒙古黄榆病虫害不断发生,现危害面积已达10万亩,导致东方白鹳、金雕等鸟类大量迁徙。
为了恢复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保护区连续实施引水工程项目,同时对蒙古黄榆、西伯利亚山杏林及核心区的部分地段进行围封,并已产生了明显效果。但是,由于保护区所在地科尔沁右翼中旗是个贫困旗县,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保护区,导致保护区的巡护、管理、检查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珍贵树木饱受病虫害侵蚀的势头无法遏止。为此,保护区管理局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保护区建设工程的支持力度,以尽快恢复保护区原有的面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