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启动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放归工程 |
8月8日,大熊猫“祥祥”一边吃着竹子,一边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两岁的“祥祥”现在经常会用警惕的眼光看着人,并间或发出“呼、呼”的威胁声,而仅仅1个月前,它还在 人前打滚撒娇呢! | 8月8日,大熊猫“祥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接受工作人员“体检”——观察记录它身上的蚂蝗和竹虱。目前,工作人员依然每天要给“祥祥”提供500克营养丰富的可口窝头 ,其余食品则靠它自力更生。 | 8月8日,大熊猫“祥祥”对着逗弄它的饲养员露出了尖利的牙齿。过去,听话的“祥祥”总是紧跟在饲养员的后面;现在,每天为了称量它的体重,工作人员十分费力才能将 它逗引到电子秤边。 | 8月8日,大熊猫“祥祥”在它2.7万平方米的新家中,一边吃着竹子,一边警惕地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 8月8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观察记录大熊猫“祥祥”在新家中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 2003年7月8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祥祥”放入一个2.7万平方米的野生环境,这标志着大熊猫放归工程在中国正式启动。目前,全球共有圈养大熊猫约140只,位于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拥有全球最大最好的圈养大熊猫种群。该中心在先后攻克了大熊猫繁育中的三大难关——“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崽成活难”后,从1991年起,共繁殖大熊猫37胎57只,成活45崽,圈养种群从当时的10余只发展到目前的67只。圈养种群的扩大,为大熊猫回归自然提供了条件。“祥祥”为此承担起了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将对人工饲养大熊猫的野外生存能力进行培训,校正大熊猫在圈养环境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大熊猫野外生存的自信心,为将来成功放归大熊猫奠定基础。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祥祥”已经观察到在人工和野外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大熊猫行为习惯。全球野生大熊猫现在约为1000余只,由于地形原因,分为20多个群体,大多数群体小于60只,最少的仅3-5只。圈养大熊猫野化后放归自然,将极大减少小种群消亡的可能性。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