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文敬 转自搜狐 “在非典时期,我觉着自己过得特幸福,特充实。”王晓曼坦白的告诉我她现在的感受。 转自搜狐 今天在十食堂后面的小树林里举办了“非典时期的清华园”——美院大一写生作品展。王晓曼是美院装潢系大一的学生,也是这次展览的组织者之一。 转自搜狐 由于美院大一的学生远离本部,所以在清华校园限制出入后他们基本上就停课了。老师给他们的作业便是描绘“非典”时期的清华园。这次的画展是他们的作业成果。这里共展出了256幅画,展览将持续两天。 转自搜狐 今天来看展览的人很多,大家围着一幅幅画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你看这画,可比摄影作品夸张多了。”“我觉着这画不太好,笔触太匀了。”…… 转自搜狐 望着来看画展的人群,王晓曼说:“我觉着清华人现在越来越有艺术细胞了。”最初到清华时,她的感觉可不是这样的。“上学期我觉着清华人都像处在高三状态。每天都是紧紧张张的。而‘非典’时期以来,大家变得更有人情味,更懂得生活了。”她说。 转自搜狐 作为美院的学生,王晓曼以前总是觉着自己和这个工科味很浓的学校不太协调。“我们向往自由,而他们却用学习牢牢的捆住自己。”她说,“比如,去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那雪有的狂妄,有的虚无,飘飘荡荡的,都是很美,很有感情的。而大部分清华人却没有时间去欣赏美。不过前两天这里又下了一场大雨,当雷轰轰的响起时,我看到对面楼里很多人都站在阳台上,欣赏这雷雨的悲壮之美。在上学期,我想大家是不会这么做的。这也许就是‘非典’给我们的幸福吧。” 转自搜狐 在“非典”的这段日子里,王晓曼常背着画夹在清华园里到处的寻找美。“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同方部与清华学堂之间的那片竹林。黄昏的时候,你坐在那里,阳光斜斜的撒下来,遍地都是翠绿的竹子,地上还铺满了黄花。那时候你就会觉着什么SARS呀都是不重要的,因为这里到处都是生命。”王晓曼对生命有着特别的感悟。她的参展作品就是一棵仰视的松树。那松树铺满了整个画面,很有张力,很有生命的气息。 转自搜狐 王晓曼总会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非典”。“我们的生命里也许只会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所以我觉着应该珍惜。毕竟美是很脆弱的。”在我们谈话的最后她说,“现在非典快过去了,我看BBS上很多人吵着要解禁什么的,有点浮躁,其实我们该用平静的美的心态去面对它。” 转自搜狐 在我将要离开画展的时候,我看到竖在一边的牌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小小的病毒毕竟是小小的病毒,它不能改变对美的探索和创造。我们要庆幸生活在清华园醇厚的美丽之中。水清而木华,人杰而地灵。风景和人一起完成了动人的画面。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