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感受“救助”站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20日13:09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郑州8月20日电(记者顾立林)淅沥的秋雨一连下了三天,位于豫西伏牛山边缘的洛阳城已有了一丝凉意。8月15日上午,记者在洛阳市政府办公楼门口,看到一个瘦弱的男孩与门卫磨蹭着什么。
“我的钱被偷了,想找人借点钱,买车票回家。”
“你找救助站吧,那里能帮助你。”
孩子在秋雨中不时发抖。
“我送你去吧。”记者想在帮助男孩的同时,顺便探访雨中的救助管理站的情况。
这个孩子叫樊剑锋,15岁,家住山西夏县水头镇常村三组,今年初中毕业。8月14日他怀揣50多元钱,从家里坐车到山西平陆县找活干,后又乘车来到了洛阳。在洛阳车站,仅剩的30元钱被偷走了,没法回家。他听说各地都有救助管理站可以求助,便找到市政府。
记者问清救助管理站的位置,便带着樊剑锋打出租车来到了远离市区的救助管理站。记者以好心人的身份与男孩一起进了救助科。科里几个人比较和气。科长刘旭问明了情况,又翻了翻墙上挂的寻人启事,看是不是谁家丢的孩子。然后,他对樊剑锋说:“你先住下来,我们可以帮你。”
“我想回家。”
“在这里吃住都不要钱,等我们与你家里联系上,让你家里人来接你。”
“我不住这里,我想回家,能不能给我点路费。”樊剑锋非常倔犟。
“这里有规定,我们必须把情况弄清楚,才能决定是不是给你路费。我们半天就能与你家里联系上。”刘旭说。
“我只想借点路费,我要回家。”
“接受救助必须是自愿的,你符合被救助条件,但非要回家,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帮助你了。”
救助科的同志以经验猜测,这个男孩出门时家长并不知道,他也不想让家里知道。但弄不清楚身份,救助管理站也不可能谁来要路费,就给谁钱。
看站里实在不好处理,记者就给了樊剑锋一些路费,目送他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亮明身份后,记者仔细察看了一下这所由“收容遣送站”改名的救助管理站。这个站的面积不大,但功能比较齐全,有食堂、有卫生站、有宿舍,小院子也比较宽敞。管理站书记王铭安介绍说,自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他们共救助了31名求助人员,目前还有5名接受救助。
在受救助人员的房间里,记者见到:40岁的杜月华正躺在床上看书,他是因为钱被盗来这里的;17岁的黄力和13岁的韩永挤在一个被窝里说话;86岁的张明华老人刚吃过饭,正找管理人员要烟抽;28岁的刘艳飞到洛阳寻找丢失的小孩,因是女性,专门由一个女管理人员负责她的生活。
黄力是钱被偷由民警送到这里的,救助管理站已经与他的家人联系上,这两天他就要被接走。他说:“这里跟家里差不多,有馍,有米饭,吃得挺好,他们对人也和气。我以后会专门来这里看看,因为在我落难的时候,他们帮助了我。”
王铭安说,新办法实施后,一般受救助人员住站期限不超过10天,受救助人员吃住免费,伙食标准每天4元,有米饭有面条,中午有肉菜,一般能吃饱;如果有小病,可以到站里医疗室免费治疗,重的还会被送到附近医院;这里可以看报纸、电视,打扑克。对一些的确没有人来接的,救助管理站会帮他们买好回家的车票,并亲自送他们上车。以乞讨为生的张明华老人来这里已有十几天,刚来时饿得奄奄一息,救助站工作人员喂饭喂水四五天,现在他一顿能自己吃完一碗饭一碗汤了。
“作为政府专门设立的机构,我们关注的是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们有的长期流浪,有的落难街头,救助站的一碗汤,一个馍,一声关怀,就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救助站副站长赵玉光说,“救助站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关心不关心这些人的头疼脑热、衣食冷暖,却能反映出地方政府把群众利益放在什么位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