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或精英心态与平民精神,对任何民族社会来说,都是其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最能让人动感情的人生信念或人生立场。它们之间的冲突激发出现代历史中最为惨烈动人的篇章。在中国,这两种主义、思潮和生活方式也一直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它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个难题,你究竟取什么立场? 近年来,我们社会多有对这种认识和立场的争论或标榜。如对经济学家的批评,就说他们为权贵说话,为资本家张目,说他们是腐败经济学家,他们应该对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杀贫济富的政策负责;对知识分子的批评,也多指责他们不关心国计民生,不争民权,只顾自己“全面建设小康式”的精英生活,批评他们的优越感,等等。以至于许多学者标榜自己“站在穷人一边”、“从平民的立场说话”、“和失败者在一起”、“与弱势群体共呼吸”,有的书名或文章名就是《穷人经济学与富人经济学》。 自己是精英还是平民,自己想做精英还是想做平民,自己站在精英一边还是平民一边,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模糊处之,不能坦然。年轻一代虽不敢直接在此两难或多难处境上表态,但他们以“小资”或“愤青”两类生活方式为取舍,不仅未脱精英与平民的阴影,而且多了一种暧昧的殖民心态。想到很多人陷入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泥潭中不能拔出,真让人无话可说。 甚至媒体也参与进来凑热闹。有的媒体标榜自己就是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的时政报刊公开宣扬自己是“全球眼光,精英主见”。不久前,一家媒体的记者朋友还当面提出心中的疑惑,他们究竟采取什么立场好一些?有没有可能取中间平衡立场?有没有一种纯客观公正的立场? 我不否认精英或平民各自的人生追求,我也不否认精英或平民在现代社会实实在在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分工分层的事实。但数百年来的人类近现代史已经证明,过于看重精英或过于看重平民都造成了文明社会严重的分裂,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不可调和的对抗。对于他们的阶层特征可以有同情有了解和理解,却不可以过于强调。因为说到底,精英和平民都是人,在人的基本人格、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 说到底,精英仍是引导一个社会前行的创造性力量,对精英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平民们也多心向往之;而说到底,平民是一个民族社会最为粗朴本真的力量,对于平民生活的尊重和接纳,是保证人生健康平易的重要方式。 因此,现代社会的正常发展不是在精英与平民之间制造分裂,不是为其自己的炫耀、优越感或仇恨、敌视以及人生无奈绝望推波助澜,而是要进行和解,不断地制造、加大他们之间的中间层。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我们的社会虽有城乡分野,但官产学之间,学生工人军人知识分子之间尚有平等的心态,他们的目标也明确,即要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发展,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做一个文明、自由而有尊严的现代人。曾几何时,这种信念淡出了,由经济理性、发财、成本算计等带来的物质生活冲动对人群进行了分化,以至于我们今天不少人固守这种分化,以此分化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少有人能够从当代生活或自己的内心中成长起足够的信念、精神,来保障我们社会的和谐。 在精英与平民之间寻求平衡也许是国家公共决策的要义,但不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我们不是来做和事佬的,因为我们表达的是一个现代人的信念。每一个现代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中,要超越他的阶层、他的职业或事业,表达良知、理性、公正和尊严。那种固守本阶层本部门利益,对他人利益视而不见的人及其行为,注定要受到历史和社会的审判。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成就人,但不是成就大学院墙里的人,不是成就豪华别墅里的人,不是成就单位里的人,不是成就行业、阶层、体制中的人。这个进程中的知识分子们,应能远如孔子、司马迁,近如唐德刚、黄仁宇那样,超越主义、阶层、职业而成就自己的个人史观,而每个社会成员则应该成就自己独立不移的生活观念,这种现代人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层面既非精英主义,也非平民眼光,而是一种公民精神。 (作者 余世存)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