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线日记:人民网赴海湾特派记者遇到中国记者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10日05:30 人民网 |
|
|
左起:凤凰卫视记者萧燕、香港有线电视记者吴晓东、凤凰卫视记者隗静、人民网赴海湾特派记者 宋念申
连续几天奔波,感觉十分疲乏,今天就没给自己做什么硬性的安排。不过喜来登饭店的新闻中心依然是要去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不怕跑过去没有收获,就怕自己漏掉什么。
不过今天在新闻中心有些意外的惊喜,同时碰到了好几位中国记者。
在已经来到科威特的700多名外国记者中,中国记者本就不多,平时碰到的机会很少,而在新闻中心大家又都说英文,以至于碰到模样和自己差不多的,总觉得对方是韩国或日本人。今天在新闻中心就碰到好几位,都在用英文和新闻部官员谈工作,我瞥到其中一个女孩的护照上有汉字,走过去打招呼,才知道对面站着的就是将随美军采访的凤凰卫视记者隗静。另一个随军采访的凤凰卫视记者萧燕后来进来,我这回看清楚了,原来萧燕是一位50岁出头的"大叔"。和他们坐在一起的,还有香港《苹果日报》的记者蔡元贵。大家马上聊在了一起,互相交换信息,问长问短,新闻中心里响起一片汉语--在这里说汉语的感觉真是舒服。
过了一会儿,香港有线电视台的吴晓东也来探听消息了。我和晓东住在同一个饭店,吃早饭的时候经常碰到,大家采访的路数基本相似,所以彼此很熟悉。一下子,聚齐了四家中国媒体,这在所有人的采访过程中还都没碰到过。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在科威特大约有6家中国媒体,除了凑在这里的,还有香港无线电视台和新华社,总共大约20名记者。其中获得美国国防部批准,进驻美国军营随军采访的,只有尚未抵达的新华社记者胡晓明,以及凤凰卫视的萧燕、隗静。
很多记者都羡慕老萧和隗静获得随军采访的机会。我们聊天中知道,他们两个其实都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几乎所有亲戚都在北京,说话时也是京韵十足。老萧1977年进入人民大学,后来在新闻系主攻摄影,当时在校园里还颇有名气,"一提那个胖胖的搞摄影的,就知道是我",他先后在内地、香港和美国从事新闻工作,凤凰卫视在华盛顿设立北美站时加盟;隗静1997年赴美,虽然从事新闻年头不算长,但在凤凰卫视的工作经历给了她极好的锻炼机会。两人在华盛顿主要负责政治报道,配合得很好。
老萧觉得,凤凰卫视得到随军采访的机会,可能有几个因素,一是他们经常在华盛顿采访政治新闻,与白宫、国防部等地方很熟,大家彼此了解;二是凤凰卫视在中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美国大使馆对它有所推荐;三是凤凰台有30%多的股份掌握在传媒大王默多克手里,而默多克是著名的福克斯新闻网的老板,他们在申请的时候沾了福克斯的光。
两天后他们就将下到阿里夫坚军营里,所以这几天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多做一些新闻给香港总部发回。同时,他们还要为随军采访作好准备,比如办理长期访问签证、购买一些防护用品、减少携带的部分物品等。这几天和几个获得随军采访的记者有了接触,我也才知道其实随军采访的艰苦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比如仅是注射天花、炭疽疫苗一项,就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老萧说他两个胳膊到现在都疼,隗静显然也吃了些皮肉之苦,我见到她胳臂上贴着创可贴。
萧燕和隗静刚到科威特,记者证才拿到手,很多事情还不清楚如何联系,也没有当地的手机号。我给他们俩提供了一些线索和联络方式,吴晓东则拿出自己备用的手机卡,一下帮他们省却了很多麻烦。
在异国采访重大事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本国及外国记者多交流,大家互相帮忙,共享信息,你能联系到什么采访,我知道什么事情,经常沟通,这样保证每一家机构得到的信息都相对比较全面。西方记者之间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好,大家虽然彼此有竞争关系,但工作都做在明面上。中国记者在这种重大题材报道上本来就处于劣势,所有人的采访都很艰难,大多数记者都是第一次参与到这种战事报道中来,经验和规律都得慢慢摸索,这时候彼此帮助和沟通就显得犹为重要。这不但是一种互相关切的情谊,而且对提高中国媒体整体的报道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