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防非的军队医务和科研工作者:危难中与人民同行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30日20:51 新华网 |
|
|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 “危难中,我们与人民同行”——记战斗在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和科研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 白瑞雪 李石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然而这里同样有残酷的牺牲。当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疫情威胁的时候,人民军队的广大医务和科研工作者,以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奏出了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感人乐章中的深情旋律——“危难中,我们与人民同行!”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疫情就是敌情,疫情就是命令。
“非典”疫情发生后,全军立即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医疗专家组和科研攻关组,数以万计的医疗和科研人员如同听到了进攻号角的召唤,迅速投入党中央指挥的这场特殊的战斗。
早在去年底,广东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后,总后勤部和广州军区的医疗专家就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疫区。广州军区总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第一军医大学各附属医院建立专门病房,接受地方患者。与此同时,30多位军队防疫专家走进各地电视台演播室,介绍防病治病知识,解答人们关心的问题。
3月5日,位于北京西郊的解放军302医院收治的一名山西病人被确定为“非典”患者,“非典”警报第一次在首都拉响。这所闻名全国的传染病专科医院火速启动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临床救治、检测研究、消杀控制、服务保障四套系统全面展开。5天之后,309医院也到了收治任务。到4月26日,20多名“非典”患者从这里康复出院,住在这里的600多名其他病人无一感染……
生命是可贵的,然而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军队医务工作者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一次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患者气管的分泌物喷射到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黄文杰的身上。作为医务人员,黄文杰深知自己可能被感染,但病人的危机状况却容得不他丝毫退缩。直到3个小时后病人脱险,黄文杰才匆匆进行了自身的防护处理。到今天,黄文杰已经在广东防治“非典”第一线上连续奋战了3个月。
疫情急,军情紧。共和国的军队医务工作者把党和人民的召唤作为军人的崇高使命。
京郊小汤山,在这个几天前还是一片麦田的地方,崛起了一座座乳白色的建筑。这所北京“非典”收治定点医院的1200名医务人员,全部来自军队和武警系统。
4月27日,接到紧急支援北京市防治“非典”工作的命令,全军上下闻令而动,一批批医疗设备紧急启运,一箱箱防治药品调往北京,报名参加医疗队的请战书雪片般飞来。南京军区180医院传染科副主任杨红在请战书中写道:“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现在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不去谁去!”
来不及同恋人道别,来不及多给孩子几句嘱咐,首批人员接到命令6个小时后就踏上了奔赴北京的征程。
在另一条战线
“敌人”是谁?“敌人”来自哪里?
当广大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投身救治“非典”病人的战场时,人们对于这场灾难的认识,其实才刚刚开始。“非典”的致病原因尚未找到,让这场无形的战斗更加扑朔迷离。
于是,在另一条战线上,军队医疗科研领域的专家们展开了同样艰巨的寻找“非典”之源、破解“非典”防治方法的攻坚之战。
战斗,首先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打响。2月20日,血清学研究报告发现“非典”病原体;5天之后,研究人员把分离出的病原体放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病毒颗粒,拍下了清晰的照片;4月9日,这一重大发现通过卫生部权威认证,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被确认为“非典”的病原体。
又是两个不眠的夜晚。确定病原体的当天,军地专家联手攻关,36个小时内完成了4个新型冠状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这项成果的国家,为寻找病源、研制诊断试剂、疫苗和防治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非典”的快速检测技术正在加紧研制中。
4月16日,军事医科院研制的“免疫荧光法”2个小时即可得出检测结果。仅仅3天之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将检测时间缩短到1个小时;几天后,又一项新的快速临床检测方法在302医院诞生,40分钟就可以报告患者病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考察军事医学科学院时,勉励大家继续发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为民造福的精神,运用科学力量战胜非典型肺炎疫情。
正是以科学的力量和军人的毅力,军事医学专家们夜以继日同“非典”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他们深知,检测“非典”的过程每缩短一分钟,生命的挽救就多了一次宝贵的机会;防治成果早问世一天,人民的安全就早一天得到可靠保障。
与科学的力量同样强大的
科学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还有一种同样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危难面前军队广大医务、科研工作者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74岁的老教授姜素椿在抢救“非典”患者被传染后,向院领导提出了一个老军人的最后请求:作为传染病专家,我不能为患者服务了,但作为病人,我愿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为防治“非典”闯条路。在姜教授的坚持下,医院为他注射了“非典”康复者的血清。
血清注射是抗生素发明之前的一种特异性疗法,而现在由于其中的风险,已经极少使用。然而,为了及早探索防治“非典”的有效途径,这位在防疫战线上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教授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做试验。
生命的奇迹总是垂青勇敢者,23天后姜教授神奇康复。出院前,老人特意来到隔离病房的玻璃窗前为病友打气:“坚强些,我这把老骨头都挺过来了,你一定能够挺过来!”
姜素椿的事迹感动了人们,姜素椿的精神更激励着与他一样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在302医院抢救“非典”患者现场,姜天俊和赵玉荣夫妇已并肩战斗了50多个日日夜夜。此前,由于丈夫出国进修,他们想要个孩子的渴望一直没能实现。当丈夫终于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准备了半年的“计划”却因双双忙于抗击“非典”不得不再一次“搁浅”。然而,他们却并不遗憾,赵玉荣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等到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我们再要孩子也不晚,就起名叫‘胜典’!”
刚刚结束了国外考察的周先志回到北京,就直奔病房。到今天,妻子已经一个多月没见丈夫的面了。当这位全军“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受命出任新建的北京“非典”收治定点医院副院长时,妻子给丈夫捎话说:“家里的事你放心,我虽然不能像你们一样为病人服务,但也会为抗击‘非典’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第一批患者即将入住矗立京郊的这所“非典”收治定点医院,忙碌了三天三夜的周先志和他的战友们又将投入更加艰巨的工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