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细说今年夏天南方罕见高温三大成因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14日18:29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姚润丰)“高温、干旱”是今夏南方天气特点的两个关键词。
6月下旬以来,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特别广,温度异常高。江南大部、华南北部有些气象站的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超过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南方地区38摄氏度以上的酷热天气日数为近50年来之最,并出现连续超过40摄氏度的酷暑天气。
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姚学祥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夏高温干旱属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已经成为一场灾难。这种高温少雨的天气已经带来浙、闽、赣、湘、粤等地旱情严重,江西已达到百年不遇的旱灾,而且旱情在不断扩大,干旱对农业危害最大,工矿、企业生产严重受损,百姓用水、用电和生活也带来极大不便。
最近两天的普遍降雨使浙、赣、湘等“火炉”地区的温度锐降6至10摄氏度,受骄阳炙烤了40多天的人们终于可以喘口凉气。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近日组织气象专家探讨了今夏南方罕见高温成因。异常稳定的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偏强是造成南方高温的主要原因。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重要天气系统,一般来说,天气系统总是不断地移动、变化从而导致天气的变化。由于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稳定,而且非常强大,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徘徊,并且扩展开来控制了很多地区,导致这些地方出现了异常高温天气。
对于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稳定的原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主任王永光说,南半球大气环流7月持续为高指数,冷空气异常偏弱,从而使南半球冷空气跨越赤道向北半球的势力偏弱,不利于副热带高压渐弱和位置的南北摆动。致使6月下旬至7月整个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受强大副热带高压主体控制。
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气流向下沉。气流下沉不容易产生云雨,晴空万里,太阳直射,导致光照足,气温高,这样副热带高压里面就会很闷热。如果它长时间停在一个地方,太阳长时间的直射就会导致温度的不断上升。而持续的晴热少雨会导致干旱现象的发生。异常偏少的台风活动
我国的热带风暴或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和南海海域生成的伴有大风和暴雨的天气系统,其中风力在8到9级的是热带风暴,10到11级的是强热带风暴,风力在12级以上的是台风。当热带风暴或强台风生成之后,通常由南向偏北方向移动,对副热带高压产生一种推力,可以使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或减弱东移到海上,从而使得雨带也发生摆动。
据专家介绍,5月以来赤道辐合带不活跃,不利于台风活动,赤道辐合带是台风的“摇篮”。6月至7月份编号热带风暴或台风4个,登陆2个,热带风暴或台风活动较常年偏少(常年平均编号6个,登陆3个),首次登陆我国的时间较常年明显偏晚了一个月,且生成、登陆数量少的异常情况使强度偏强、位置异常偏西的副热带高压更加稳定少动,成为南方持续高温的原因之一。南海夏季风明显偏弱
季风是在某些地区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风向和湿度发生转化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气候现象。我国南方在夏天刮起的西南风是夏季风,而这个夏季风由孟加拉湾、南海海域、东海海域发展而来,挟带着大量的水汽,就形成所谓的南方暖湿气流。
6月至7月份南海夏季风不能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是造成上述地区降水少、温度高的原因之一。王永光介绍说,今夏以来,南海夏季风偏弱,自1951年以来,1979年与其相似。6月至7月我国温度、降水分布也与1979年大致相似,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北方地区降水偏多,温度偏低。
另据王永光介绍,今年春夏以来我国处于厄尔尼诺减弱阶段,虽然春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但是大气仍表现为厄尔尼诺特征,所以厄尔尼诺虽然减弱,但仍影响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