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考生用寓言故事《最美丽的鸟》来体现“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的关系”,赢得试评教师“满堂彩”而得了满分。不想媒体披露此后,深圳市民纷纷反映该文抄自《故事会》中的文章《爱的误区》,并与古希腊寓言集《拉封丹寓言》第六章中《老鹰和猫头鹰》故事主体相同(据6月14日《南方都市报》)。就写作而言出现“疑似抄袭”的现象不奇怪,但作为高考作文则略有不同,值得探究。 作文剽窃得满分是试评教师的尴尬。《最》文得满分,市民认为:“满分是评卷老师给的,即使要责怪也应责怪老师,评卷老师孤陋寡闻怪不得考生。”这话说得不好听,却有道理。如果一篇剽窃之作得到了在场所有阅卷教师的“认可”,岂不正说明这些教师阅读面不宽,甚至不如学生?作为对学生有作文有评判权的试评教师,自己应当有良好的阅读修养,自己要对学生作文的研究要有深度,有较大的阅读面,有很强的识别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剽窃作文得高分情况发生。 阅卷教师的尴尬也是语文教学尴尬。在平时作文中,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良现象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抄袭作文没有做出及时的指出,更有甚者,教师的喜好逼迫学生“作弊”。曾经引起关注的学生胡编“名人名言”,就很有代表性。我们有时候无视学生的能力,总想拥有“思想深度”“创新意识”,加上学生自己的喜好,一些“新概念”之类的潮流使学生忽视了常规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为了考试,为了取悦于他人,这种文风必然带来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高考剽窃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 想下去,就应当是教育目的的尴尬了。作文与做人相辅相成,所谓文如其人是也。试想,当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我们又把“人”字放到哪里去了?当我们批改作文的时候,“人”字是其中的重要标准吗?当我们讲课文的时候,“人”字又有多大的比重?在有些教育实践中,这些已经是“过失”的思想了。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质”与“文”之间,我们应当再反思反思。在“育智”与“育人”之间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的方向。这些尴尬并不只是语文一门学科如此,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要沾点边。话题扯远了,就此打住。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红网观点】 (作者:龚明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