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诚与内地偏远山区石头寨小学的布依族学生合照 |
| 青年时期的李嘉诚 |
|
南方网讯:香港首富李嘉诚除了生意做得大、钱赚得多外,也以做善事出名。在由他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网页上,首次公开关于“李超人”的系列纪录片。
李嘉诚在这部纪录片中,回想自己只有七、八岁时,一个寒冬夜晚,当小学校长的父亲如何感染他今日对教育的重视。
李嘉诚的基本信念是“知识改变命运”,早在两三年前,一系列《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纪录片在电视播放,由国际级摄影大师顾长卫执导。当时,李嘉诚亦应邀拍了一辑,但因他不愿在电视播放,该辑片段亦从未曝光。直至最近李嘉诚首肯在网站播放,外界才有机会一睹为快。
首度公开
李嘉诚基金会一直有对中国、香港及海外等多处地方捐款,该基金会昨日(3月28日)正式推出网页,当中总结李嘉诚多年来的捐款活动及有关数据,部分数据更是首度公开,包括有李嘉诚少年与青年时代的黑白照片、早前应“知识改变命运”节目拍摄下来而未有公开播放的片段,以及一些表白人生观的片段。在这段访问中,虽成为香港的首富、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李嘉诚,不讳言少年时曾失学,更直认自己未有受过正规教育。
“父亲冬夜忙改卷感受至深”
李嘉诚自言很受父亲那一代人的影响。“我七、八岁时,有一晚好冻,半夜醒来,见爸爸一丝不苟地改卷。我没有打扰他,但心里留下好深刻印象。我觉得当时中国的老师、知识分子,都是付出好多,收入好少。”
“我们的上一代好注重教育,甚至我也很受爸爸那一辈人的影响。”事实上,这从李嘉诚基金会过去一直在教育方面捐献最多便可知道。基金会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占总额六成四。
从未受过正规教育
但李嘉诚本人却从没得到正规教育。不过,他并不同意“知识就是财富”的论调:“知识不能决定你的财富增加,但你会多了机会,你为自己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李嘉诚称:“我12岁当学徒,16岁便担起家庭的担子,没有受过正规育。我知道要努力工作、求取知识,才是唯一的出路。那时我有点钱便买书看,记在脑,到了今天我每晚睡前也一定要看书……”李嘉诚道出他对知识的看法,认为知识创造财富,也创造机会。
李嘉诚在1928年于潮州出生,家族书香世代,父亲李云经为家乡小学校长,幼承庭训,李嘉诚自小便养成坚毅向上之志。后来日本侵华,李氏举家由潮州迁至香港,12岁开始学徒生涯,15岁父亲去世,他便要肩负起家庭重担。
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型表带公司任职,其后做过批发推销员,表现卓越,19岁便已出任总经理。到1949年,内地市场变化巨大,他自资创业,成立塑料厂,取名“长江”。50年代末期(30岁左右)涉足地产业,1971年创立长江地产,1972年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上市。其后又先后收购和记黄埔及香港电灯公司股权,两间公司并已分拆上市。目前集团在全球36个国家投资经营,总员工人数达12万名。
跟着李嘉诚又谈他对人生的看法。网页上的片段是他身处茫茫雪山下,回忆十多20年前与两子同游此地的往事。故地重游,他叹天不变地不变,人事却两样,有感人生在世应留下点“美好种子”,人生才不白过,从中亦透露他多年来不断捐款的因由与信念。“富足并非拥有,而是如何运用”没有钱会给人烦恼,但太有钱也会令人很迷惘,这点李嘉诚深有体会。他谈到早年做生意初有成绩的时候:“57、58年,初初赚了多些钱,那时觉得好快乐。但那时开始我想,是不是人生有钱就认真快乐﹖我也有些迷惘,也不肯定。”
最后,看来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中找到了答案。特辑中李嘉诚带摄制队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指冰湖说,十多二十年前一个夏天,当他两个儿子泽巨和泽楷年纪还小时,他们三父子在这湖上划过独木舟。
“为世界留下美好种子,人生才不会白过”
他颇感叹地说:“到现在,这里还是一样的山,一样的环境,一百年、一千年后山仍是一样,但人却不同了。当你想到,人生就是这样短短一程,自己也希望在仍做到事的时间,尽量在世上留下好的种子。”
李嘉诚多年捐款45亿
多年来,李嘉诚在慈善事业的捐款已超过四十五亿港元,主要用在教育、医疗以至宗教及文物保护等范畴。
李嘉诚十分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努力推动“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众人终生追求学问,多年来累积捐款已达45亿港元。曾捐款创办汕头大学及资助内地和香港多所大专院校。“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更成为李嘉诚的人生格言。
七成捐往内地
根据数据显示,李嘉诚多年来累积捐款达45亿元,七成是捐往内地,单是1981年创办的汕头大学,即捐款逾20亿,而过去捐款总额中有71%属内地项目,两成属香港项目,不足一成为海外项目;若以捐款的项目分类,64%为教育、24%为医疗,其余为文化及公益。(编辑 杜子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