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垃圾如何发电——浦东御桥工业区发电厂访问记
| |
| |
2003年1月19日10:53 新华网
| |
|
稿件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月19日电 题:看垃圾如何发电——国内首座大型现代化垃圾发电厂访问记
新华社记者冯源
如今上海每天有1100吨生活垃圾不再进行深埋处理,而是进入垃圾发电厂焚烧发电。这个数量占到全市城乡当天产生生活垃圾的十四分之一,发出的电能可供十万户家庭使用。垃圾如何发电?近日,记者访问了位于浦东御桥工业区的这座垃圾发电厂。
这是国内第一座日处理千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生活垃圾发电厂,学名为垃圾焚烧处理厂。工厂占地8万平方米,总投资6.7亿元,拥有三座焚烧炉,两台8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每天可处理120-150万城市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
电厂采用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提供的技术设备,去年9月20日上海市环保局批准投入试生产,每天焚烧垃圾1000-1100吨,发电30-35万千瓦时。正在电厂进行考察的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专家张益说,无论从造价还是从技术上看,这座发电厂都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客机。
戴上黄色安全帽,记者走进了外观呈乳白色的主厂房,首先来到三楼的中央控制室。电厂副总经理张坚告诉记者,这里只有42名职工,每天4班,一班6人,基本达到国际管理水平。中央控制室的十几台微机就是电厂的大脑,控制软件主要是自主开发。在一台微机的荧光屏上,十几条曲线上下波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微机显示,此时一号炉炉温为882摄氏度,二号炉931摄氏度,三号炉800摄氏度。
中央控制室位于垃圾池的上方,彼此之间只隔一道落地玻璃窗。这座全封闭垃圾池深12.5米,可堆放6000-7000吨垃圾,浦东新区城区的生活垃圾经压缩后,全部送进这座垃圾池。每天垃圾池中渗出的115吨废水,则由专门的设备回收利用。
一名青年女工坐在中央控制室里落地玻璃窗前的专座上,像开车换档一样操纵座位两侧的手柄,控制着大型抓斗,每次可从垃圾池内抓起三四吨重的垃圾,然后送上焚烧生产线。
在垃圾进入焚烧炉前,还要经过预烘干处理。张坚解释说,因为我国的生活垃圾中有许多诸如瓜皮、果壳之类含有水分的东西。预烘干之后,还要经过磁选,吸去垃圾中不能燃烧的金属。
三座垃圾焚烧炉位于厂房底楼,炉排面积为60-70平方米,每小时可分别处理15.2吨生活垃圾。打开一座焚烧炉上的观察窗,炉内火光熊熊,烟雾腾腾,一股热浪浊气扑鼻而来。
垃圾焚烧的烟气中有大量有毒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最毒的致癌物质”二垩英就是在垃圾焚烧中合成的。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专家张益告诉记者,这座工厂排放的烟气已经达到欧盟环保标准。以二垩英为例,它的排放指标是每立方米0.1纳克毒性当量。粗略换算一下,在100亿立方米的外排烟气中,只有1克二垩英。这座发电厂采取两个办法消除二垩英。首先是提高焚烧炉炉温,在炉温高于800摄氏的情况下,在垃圾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二垩英就会分解;然后再用活性炭吸附烟气中的二垩英。
除二垩英外,烟气里的其它有毒气体以及飞灰也不会逃逸散发。电厂采用“半干式洗涤塔+布袋除尘器”工艺处理烟气:烟气从焚烧炉出来,即被引入洗涤塔内,加入被雾化的碱性物质,中和氯化氢等酸性气体;烟气从洗涤塔进入烟囱的途中,要经过布袋除尘器,过滤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飞灰。烟囱高达80米,排放的烟气可迅速被气流吹散稀释;烟囱里还安装有烟气分析仪,随时可以报警。飞灰则和活性炭一起经过水泥固化后深埋。而每天电厂产生的252吨残渣,可以制作成建筑材料,修桥铺路。
焚烧炉把锅炉里的水烧成400摄氏度、约40个大气压的蒸汽,推动两套8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发电。从2001年12月20日试烧至今,已经发电6041万千瓦时,除自用外已对外供电4389万千瓦时。
“不过,最经济的余热利用方式还是供暖,比发电更实惠,”电厂总经理黄聿成说。最近上海遇到了十年不遇的低温天气,“只要周边学校、居民需要,我们就可以把暖气管道接过去。”
垃圾发电厂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环保,将大量垃圾焚烧处理为无害气体,减轻垃圾占地给城市造成的压力。目前,上海城乡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4万吨、建筑垃圾1.5万吨,绝大部分采用填埋处理。以南汇老港垃圾填埋场为例,10年中用地4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一个虹桥机场的面积。而且填埋后的土地不能造房住人,也不能种稻种菜,只能种树绿化。
建设垃圾发电厂也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为与这座垃圾发电厂配套,2001年10月起,浦东新区城区和部分乡镇实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最初有居民把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混装,曾经损坏了电厂的机器,降低了垃圾的热值,随着市民素质的提高,如今垃圾混装现象几乎绝迹。
城市废弃物处理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讲都是大事,发达国家对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也是焚烧。现在,上海正在嘉定区的江桥修建第二座千吨级垃圾发电厂,还将在浦东修建生化垃圾处理厂,届时全市约六分之一的生活垃圾将可化废为宝。(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