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琳焕) 昨日是无锡市高考生填报志愿的第二天,也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最忙碌的一天,从一些考生已经交上的填报志愿草表看,学生和家长非理性填报志愿以及家长主观意识相当严重。 昨日,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几所有名的高中,发现高三办公室大都挤满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几乎每一位考生都是由家长领着到学校向老师咨询、填报志愿。无锡市一中高三(4)班班主任王老师向记者介绍,考生7月8日考完,9日、10日拿着学校提供的高考标准答案自己估分,11日上午老师和学生再一起估分。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经过几轮估分之后,要求学生从实力与兴趣方面考虑,主观与客观要相吻合。但由于今年高考的参考答案里没有“小分”,所以给估分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要求学生切忌盲目,更不要好高骛远。然而,一些家长却心神不定,左右徘徊,似乎要求也太多。无锡市第二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华老师说,自高考结束以来,前往该校高三办公室咨询甚至要求老师“作主”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高三年级班主任比平时上课还要忙许多,大部分家长都没有“方向”。据介绍,许多家长都不放心孩子远离家门到外省读书,都热衷于沪宁线上的一些高校,这样一来,考生填志愿选择的余地就小了,再加上今年高考文理不分,分数线统一,更给高校的录取工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市一中高三年级的钱老师风趣地说,沪宁线上的一些高校录取分数应该说都是被这些家长炒热的。据记者观察,家长因为地域关系而“指导”孩子填志愿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许多家长一般只一味地考虑地域、考虑让孩子填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而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有些家长干脆领着孩子到学校问班主任老师他们该填什么,填哪些专业。这令老师也很为难,因为学校要对学生负责。 据了解,二中某班的一位高考生,在父母的参考下,一本第一志愿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二本第一志愿填“上海理工大学”,其他皆为空白,学校老师一看这张“空当多多的”志愿草表,立马退掉重新填写,因为这张家长“参考”的志愿表根本没有进退余地。据一中和二中资深教师估计,今年锡城高考分数600分以上不会多,而处于中间分数段的则相对较多,所以不能根据以往的标准来填报今年的志愿。 市二中高三年级组组长华老师最后强调,希望考生家长能够调整好心态,根据客观实际,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学校相结合共同参考、慎重地填报好考生今年的志愿表。华老师同时提醒家长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沪宁线上,因为相对集中的考生填报同一地区的高校会增加被高校录取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