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姐妹顶高温唱响八一赞歌
2002年7月29日08:1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7月27日下午2时,成都市文化宫103教室,室温35℃。这是最后一次彩排。5天后,"八一"建军节,他们将在成都新繁荣军院献上一台歌舞晚会。他们来自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最年长的已届花甲,最小的仅有10岁。他们自发聚在一起,在蓉城48年来的最高气温下,每天排练、排练。对比崇高的对面是渺小
早在6月,赵燕的同窗好友廖自力就筹划着要为荣军院准备一台“八一”歌舞晚会。可这位热心的退伍女兵跑肿了腿,打了无数个电话,专业演出团体都拒绝出马,除非附加令她难堪的条件:出场费。她非常失望,把自己的苦恼倒给了赵燕。同样热心的赵燕,想起了在文化宫里唱歌跳舞的业余文娱爱好者,而且让她意外的是,姐妹们惊人地齐心,坚决支持义演。没有服装,就自己掏钱买,每套200元左右,相当于她们中下岗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午休时,大家凑份子买盒饭、避暑药;演出节目不够丰富,她们就四处奔走,动员亲友或后辈加入进来。赵燕被如此厚重的情义感动着,她的朋友也被感动着。一些文艺界的朋友,也推掉商演奔义演来了。“不过,我也遇到件特别寒心的事。”赵燕一提到它,语气就特别激动。那是她的关门弟子,高二年级的优等生,钢琴9级,断然拒绝了这次义演。“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义务免费演出!’当时气得我发抖,恨不得扇这冷漠的学生一耳光。”直击排练场上留下汗渍
《一片丹心》的旋律在10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荡漾开来,第一个节目:女声齐唱。赵燕站在指挥的位置,在她面前,60位姐妹齐声高歌,汗水流出来,打湿了发梢。前些天成都的气温高达36℃,这块不太通风的场地曾让好些参加排练者中暑,但合唱队队长武元芳骄傲地说,她们中从来没有过迟到和早退。单簧管独奏《小河淌水》。出场的是小男孩李春奇,棕北小学四年级学生,精瘦机灵,长约80厘米的乐器拿在他手中显得有些长。老师赵尚功正在一旁爱怜地看着这个仅学艺10个月的弟子。乖乖女马伶洁今年15岁,正上省舞蹈学校,她表演的是独舞《走进西藏》,她像只敏捷的燕子,跳跃,飞旋,扭摆。两个小时过去,木地板上留下一片汗渍,踩上去"吱吱呀呀"有点滑。总编导赵燕做了结束的姿势。赵燕默默地看着伙伴,不时用纸巾擦去总也擦不完的汗。"悄悄看大家排练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转过身去哭。大家对军人的感情很真,我觉得,她们代表了整个成都的一种气质。"回忆割舍不断的橄榄绿
战争,的确离和平年代的生活有些远了。但赵燕至今忘不掉令她哽咽的一幕。也是70年代,她去荣军院拜望英雄们。刚踏入门口,就看见一位穿着军装,非常英俊的小伙子,扶着墙壁徐徐走来,显得很吃力。可他的手和腿都没有残疾。赵燕很是不解,只是走近了才发现,他的神情是呆滞的,像植物人。后来听陪护人员讲,他的头部被战场上飞来的弹片击中,基本失去了思考和自理能力。这么标致的年轻人,要在知觉极其有限的状态下,过完余下的大半生?赵燕哭了,对战争和军人,她有了更深更多的理解。思考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笔下的一篇美文,影响过中国的几代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对于赵燕和赵尚功以及合唱队的老姐妹们,答案已然铭刻于心;那么,李春奇或者马伶洁她们这一代的选择是什么呢?马伶洁说,“我崇拜保家卫国的军人,但英雄的形象,总还有些模糊。”8月1日那天,舞台下的观众,会让这个形象丰满起来的。赵燕前几天去过荣军院,她相信那300多位特级、一级残疾军人,足以诠释“最可爱的人”的含义。早报记者刘庆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