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人士评说“吴文化”
2002年9月3日11:43 扬子晚报
|
2002年09月03日
由苏州市委宣传部和文广局等单位举办的“吴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近日在苏州正式举行,古老的吴文化到底能不能适应现代化特别是当前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和苏州本地的专家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一些学者对吴文化的现代化持乐观态度。苏州大学的胡火金指出,历史上就温饱有余的吴地人往往不祈求大成就、大作为,由此形成了一种生态意识浓厚的生存、忧患意识及其由她构筑的文化内核。她包容、稳定、丰腴、内向,周期性、节奏感强,适合于定居和等待型生活。但这种等待是积极的,表现出来的是勤奋和乐天。复旦大学的戴鞍钢、上海大学的何平立等认为,不少人常常以近代工业文明覆盖的程度为标尺,去衡量某个城市文化的所谓是否“保守”,以致一叶障目,陷入误区,只见其旧,不见其新。其实厚重的历史积淀,恰恰是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也有学者对吴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反功能作了重点阐述。苏州大学的郭强和上海市委党校的马立指出,吴地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阻滞功能表现在:明哲保身、一团和气、回避问题,自得自满,封闭内敛、缺乏魄力。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某种张力,影响和制约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现代化。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吴文化需要的是现代化的整合。苏州大学的俞朝卿、汪育骏指出,吴文化的性格特征可用“雅、柔、细、活”四个字来概括。这在当前崇尚科技主旋律的光照下,理应发生某种嬗变和整合。比如雅,不能总止于幽雅、高雅、儒雅、典雅而孤芳自赏,应转化为由雅而追求至精至美。再如柔,不能干什么事总是慢条斯理,而应不但柔而且韧,不断努力确立和追求新目标。细和活也是如此。
著名作家陆文夫在论坛中也发表了自己对吴文化多年的思索。他说,吴地人温文尔雅,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处世通达,精巧细致,做事有耐心,有韧性。这些个性的特征,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会起到一种特异的作用:温文尔雅可以使人在市场的冷酷中感到亲切,精巧细致,耐心与韧性更是从事电子产业、高新技术不可缺少的品性。当然,其性格中也有消极面,过分地追求闲适与安静,便缺少了开创的胆识与力争的决心,可以说优点和缺点相互并存。大多数与会的学者认为,这种两分法的分析较为客观与公允。本报记者王文坚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