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过10天 浙江大学生在沪挑战“都市生存”
2002年8月9日05:26 东方网
|
这是一场特殊的挑战。
一周前,12名杭州大学生来到上海,每人只带30元钱,要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体面地独立生存10天。不是低质量的“苟活”,而要高质量的“体面”;不能投亲奔友、伸手乞援,必须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
这是特殊的一代人,生在80年代初的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在改革开放岁月的他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过度呵护,他们太需要补课,太需要磨砺。前不久,上海大学生走进浙江深山,挑战“野外生存”,找寻年轻人的强健体魄、雄浑精神。无独有偶,浙江的大学生又来到上海,挑战“都市生存”,锤炼直面社会的勇气、独立生活的胆识。“用紧逼的生存危机,来迫使自己脱胎换骨。”
一周过去了,大学生们———囊中还剩多少?生存是否“体面”?
“踏破铁鞋”觅工作
有30元钱,10天饿不死并不难,但要“体面”地生存,非得找份像样的工作。到上海的第一天,大学生们就背着沉甸甸的行囊,顶着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漫无目标地沿街游走,找寻“好”工作。
学机械控制的郑申没料到,第一次求职,就遭遇“暗算”。奔波两个多小时后,满头大汗的小郑满心希望地走进一家电脑制作公司,应聘操作员。对方原本挺热情,可一听说小郑是大学生,当即变了脸色,咬定公司只招中专生。怪了,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不服,直想找老板理论。还是隔壁老板点醒了他,原来是“武大郎当值”,就怕来了大学生。碰壁,碰壁,一次接一次的碰壁,小郑一口气跑了11家计算机公司,有的不招临时工,有的要先培训,有的要付押金,从早上8点一直走到下午2点,从五角场一直走到平凉路,竟无一例外被拒绝。骄阳红似火,饥肠响如鼓,好想喝瓶矿泉水,但还需忍着———10天只有30元!
花1元钱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免费汤后,学自动控制的吕进春“因地制宜”,就在这家小饭店里开口向老板“讨生活”。现实让他改变计划,先把“体面”搁一边,找份工作吃上饭。可没想到要求降低,尴尬更大:一位安徽农村小伙不早不晚地出现,场面变成了“岗位竞争”。
老板一听说小吕是大学生,立马表态,“求你了,别把我店里的碗砸光了。”小吕急,“干啥都行,老板……”还想多磨几句,老板早已领着安徽小伙进了后厨。丢人啊,“体面”全无。
其实,这还是小菜一碟,最“惨烈”的纪录,有队员一天求职碰壁高达28次!直到第四天,12名队员才全部“上岗”,多是派传单、送快递、做推销类的工作,日均工资不足20元。“高工资冠军”是一份在平面设计所当助手的工作,日薪高达50元。可真要落脚去租房子,除了“紧绷”,何以“体面”?
“红烧肉”狂想
“体面生存”从一开始起就与这群大学生越离越远。请看第一天“食谱”:早饭,每人一个5角钱的包子;中饭,四人合吃三两水饺;晚上饿得不行,买来三筒卷子面、四个鸡蛋、半斤绿豆芽,软磨硬泡借得小餐馆的炉灶用,吃完一算账,总共花销3元2角钱。三四天后,总嚷减肥的女生项瑜居然大叫,“红烧肉,我想你!”
吃饭苦,睡觉更难,天穹作被地当床,屈就学校大草坪。大前天记者一早赶去,看见眼前的大学生“惨不忍睹”:脸上手上腿上,一层层一片片,全是蚊子的“大作”!“哪里睡得着,合眼不到两个小时”。困啊,可为了生存,拖着疲惫的身子,又开始求职新一天。
实在熬不住了,前天队里派出“女大使”,央求附近施工队腾出间破房子,拣一条破席子,拾几块硬板纸,“有家的感觉真好”。
现在,都找到了工作,有的住仓库,有的睡店堂,有的和六七个打工仔挤一间陋室。大学生们最渴盼每天能洗澡,没有莲蓬头,没有沐浴缸,脸盆装满了水往身体上浇,爽啊!可是,“体面”呢?
打工“历险”
找工作难,做好工作更难。
学数据控制的钱江应聘送水,竟然险象环生。先是骑车遇险,自行车的后架上装满4桶纯净水,好不容易在老板的助推下,踩动自行车,开始了S形前进,吓得一路人避让不及。短短300米,小钱碰倒三辆自行车,撞上两个路边摊,“杀伤力”强劲。送水上楼,再次遇险。客户在5层楼呢,气喘吁吁刚到3楼,突然手一滑,水桶翻落,就差没把他也带下去,那水桶真也酷毙了,居然连滚带拐回到底层大门口。客户过意不去,硬要给两元钱小费,收不收?两元钱,平时还不够买份冷饮,可如今一天送几十桶水才赚16元钱呀。“体面”暂且稍息,收下。
学计算机的吴建有别样的“历险”,差点恶赔上一把。他受聘配装电脑,每装一台电脑报酬15元,可生意冷清没活干,小吴主动帮忙卖配件,没想到第一笔生意就搞错了,错看报价表,把一根内存条便宜了50元卖出去。等到老板发现,顾客已走了两分钟。冲出去满世界找,总算万幸撞上了,求爷爷告奶奶,人家才肯退货。事毕,后怕大半天。
学英语的女生高燕打的第一份工是发送快餐宣传单,按反馈定单的10%提成。小高的如意算盘打得好,专往写字楼的公司发,只要有几家公司“集团采购”,收入肯定喜人。写字楼谢绝推销员,为了躲过保安盘查,她刻意扮作职业女性,神情笃定,步履坚定。如此煞费苦心,忙了整整一上午,跑了6栋写字楼,传单发出好几百,可午后一看反馈定单:快餐三份,总价二十四元钱。照章办事,提成———也就是她的辛苦所得:两块四毛钱!
……
昨晚截稿前,记者又一次与大学生们通话。听到的是一种艰难困苦中的亢奋,感到的是那份精疲力竭后的满足。从未体验工作的如此艰辛,它将成为大学生永恒的记忆,最宝贵的财富。
“体面”告别
十天的“都市生存”很短,留给大学生们的思索肯定很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第一次走进社会,他们在想象、在张望、在憧憬“体面”的生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体面”生活不可能唾手可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知不可为而为之,“都市生存”,大学生挑战自我,看重的是过程中的磨砺、过程中的锻炼、过程中的成熟。再过几天,他们就将离去,也许已经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他们没有机会在最后的日子里赢得“体面”的生活。但是,他们将以独有的勇气、充沛的活力、豪迈的精神,体面地,告别这座城市。
编辑:赵师谊来源:解放日报 8月9日 作者:诸巍 许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