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中国农大校长陈章良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09日09:26 开封日报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10多年前在欧洲一家分子生物学报上宣布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首次将大豆蛋白基因成功地转移到矮牵牛中并在矮牵牛种子里得到表达的年轻学子陈章良,如今已是中国农大校长。
许是出于职业习惯,9月5日至6日,不论是在开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还是在合作协议签字现场,陈章良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生根、开花、结果……”与10多年前不同的是,他指的已不是植物而是加工项目。“我希望有更多的加工项目在开封生根、开花、结果……”陈章良如是说。
知道陈章良的名字已有10多年了。那时的他,刚从美国回来,在北大筹建中国第一个植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他26岁就做了北大副教授,两年后北大又破格晋升他为正教授。
见到陈章良是在9月5日。这天下午,风尘仆仆的他一下飞机便从新郑机场赶到开封县范村乡谢湾村石榴种植基地。他一走进硕果累累的石榴园,便来了精神,一把从秘书曲瑛德的手中拿过数码相机,对着红红的大石榴不停地拍照。“看看,这是农民自己种的,这技术真不得了。”他嘴里说着,手不停地按动快门。得知《开封日报》记者要对他进行专访,他高兴地说:“好。不过时间非常紧,明天上午我就要返回北京。这样吧,我们一边走一边谈。”
于是见缝插针的采访开始了,他时而与汇源总裁朱新礼交流,时而与开封市主要领导交谈,同时还要挤出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我今天非常高兴。你们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非常好。开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产业化程度高,中国农大可以输送更多的人才到开封。中国农大首批挂职锻炼的7位博士副市长、副县(区)长已来到开封,这只是市校合作的第一步,这不仅给我们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开封的农业发展。同时,我也希望开封有更多的人才到中国农大进修学习。另外,我希望把更多的科研成果放在开封,使开封成为中国农大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让这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增值,造福农民……”
在考察现场,陈章良抓起一把花生,眼里充满了深情。他对记者说:“我生在福建省的农村,家境贫寒,小的时候我还收过花生。看到开封县的花生果粒粒饱满,很高兴。这说明,农民的种植技术提高了。”陈章良是那么一种人,那么容易就感染周围的人。他说自己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那年头,有一幅很轰动的画儿叫《父亲》,一位古铜色老农手捧破瓷碗,凹着一对深井似的眼远眺……这位父亲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父亲,也是我的父亲。”陈章良说,当时,他躲在宿舍从头到尾描下来,可等到最后掷笔时,那画儿简直成了“水墨画”。
9月6日清晨,一阵秋雨过后,陈章良出现在开封宾馆三号楼二楼会议室。当他与汇源总裁朱新礼、开封市政府市长刘长春在合作协议书上签过字后,显得异常高兴,连声对记者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们在开封讨论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这件事不同寻常。今年8月11日,中国农大与开封市政府签订了协议书,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携手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我深信,今天签订的合作项目必将在开封生根开花结果。”接着,陈章良补充道:“汇源是国内果蔬加工业颇具实力的企业。今天我们签订协议定能够帮助开封的石榴、胡萝卜、玉米、大蒜走出去。我们要一步一步向前走,为开封引进更多的好项目,让开封的农民尽快增收致富。”
9月6日上午8时20分,就在将要离汴时,陈章良对记者谈了“三农”问题。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家里七里八拐的亲戚十几门,却没有几个读书人,父母不识字,但很能吃苦。靠着积铢累寸的刻苦与努力,我一步一步接近成功的目标,但这还不够,现在,我是中国农大校长,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那么,到底怎样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呢?我认为一是要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理念来经营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一直关注着农民的增收问题,作为中国农大校长,我没有理由不去从根本上寻找农民增收的出路……”他说到这里时,眼里充满了希望。本报记者杨杰
图为在谢湾村石榴种植基地,陈章良用数码相机对着石榴拍个不停。本报记者 李俊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