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造船厂的码头边,一艘正在建造之中、长度不到30米的船舶随着波浪轻轻摇摆着。比起航行在长江之中或不远处正在建造的其他船舶,这艘船显得并不起眼,但是它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却令人刮目相看。这就是1997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研究课题、由武昌造船厂深潜工程研制分厂负责施工建造的、我国首艘浅海管线电缆检修水下工作艇,它的正规名字有点拗口,叫做“浅海海底管线电缆检测与维修装置”。
工作艇堪称“水下机器人”
这艘浅海管线电缆检修水下工作艇是干什么用的呢?负责该工作艇建造施工的武昌造船厂深潜工程研制分厂的高级工程师曾祥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可以将工作艇看做是一个“水下机器人”,它能潜入不深于20米的水下进行石油管道和电缆的维修作业。
工作艇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部分,驾驶舱、机舱和工作舱,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作舱,它可以从工作艇中自由升降,直抵管线的“患处”进行施工。
工作艇的先进之处在于,它不需潜入水底便可以通过装备在艇上的智能控制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搜索到水下管线的破损处。找到需要修补的地方后,工作艇可以进一步通过动力定位系统,自动确定艇身应停靠的位置,保证可升降的工作舱直接落在破损的石油管线或电缆上方。也就是说,是否潜到水下,潜水深度为多少,全部由艇上装备的高精度仪器自动确定。
工作艇潜入水下后,就该工作舱发挥作用了,工作舱像一只手一样可以从艇身内部自由地伸出和缩回。这只“大手”可以张开,将水下管线破损处“包”起来,同时水和泥沙包在了里面。然后,工作舱通过密封加压可以将工作舱中的水和泥沙排出去,在工作舱内部创造出一块没有水的相对干燥的空间,然后维修人员进入工作舱,进行管线检测与维修的工作。
有个特别的“大烟囱”
在外形上,这艘工作艇最大的特异之处莫过于艇身上安装了一个长长的“大烟囱”,其高度比艇身长度还要大。曾工程师说,这个“大烟囱”有两重功用:一是通气;二是在工作艇潜入水下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它进出。
在动力系统上,这艘工作艇使用了柴油发动机,这在技术上是一个新的突破,因为一般水下作业的潜艇使用的都是电磁推动,电磁推动的缺点是水下作业时间太短,只能维持几个小时,而用柴油发动机则使水下工作时间延长到了3天。为了给柴油发动机提供新鲜空气并将柴油机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去,设计人员特地为工作艇设计了这个20多米长的“大烟囱”。记者看到,这个“大烟囱”是双层的,外层供进气和出气,工作时外层的温度可达到几百度。内层是一个直径约为50厘米的圆筒,一侧安装了梯子,可以供作业人员进出工作艇。
最大下潜深度20米
曾工程师说,这艘工作艇在国内外属首创,许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工作艇在设计思路上最大的突破是,通过在水下人为地创造出接近于地面的工作环境,使本来十分麻烦的水下作业变得简单。
据介绍,以前如果水下管线出了故障,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故障路段捞出水面来修理,这样做既麻烦人力又浪费金钱。以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我国在对管线的自主维护方面能力有限,不得已只好请国外的公司来维护和修理,这无论对哪一家公司来讲都是个巨大的浪费。曾工程师举了一个例子,不久前中石化公司请国外公司对该公司在东海海面下的管线进行了一次检测和维护,一次便花掉了2000万美元。而一旦这艘工作艇投入使用,水下管线维修的问题就变简单了。
浅海管线电缆检修水下工作艇的研究开发始于1997年,曾被列为了国家863计划重点研究课题。建造工作艇的设想是胜利油田提出来的,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等单位负责设计,武昌造船厂负责施工建造。据了解,被列入863计划的科研项目的实用性都很强,并且有明确的载体。该工作艇就是根据胜利油田的实际情况设计的,由于胜利油田的管线大都在不超过20米的海面下,所以该工作艇的最大工作深度被设计为20米。据悉,为了适应其他不同地区水深的需要,我国已经开始设计最大潜水深度为60米的水下工作艇。
与水下机器人零距离接触
曾工程师说,制造船舶分为不同的阶段,在船舶的大致结构安装完成后,一些仪器和动力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需要在水里完成。4月16日,武昌造船厂为这艘已经达到下水条件的工作艇举行了盛大的下水仪式。目前,后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本报记者和曾工程师一道进到船舱里,目睹了安装和调试的紧张场面。在机舱内,记者看到两台柴油发动机已经安装完毕。在驾驶舱中,记者看到操控设备还没有就位,四五名工人正在连接复杂的电缆线。
根据计划,工作艇将于今年8月份最后建造完成,在通过863专家组的验收后,正式交付胜利油田投入使用。胜利油田方面表示,该工作艇投入使用后,将和胜利油田已有的生产装备一起形成一套完善齐备的水下作业装备,使胜利油田的海上石油开发工作更加顺畅。(本报特派记者 李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