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哥伦比亚”号遇难宇航员追悼会侧记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06日10:51 解放日报 |
|
|
为“哥伦比亚”号7位遇难宇航员敲出的7下钟声余音未了,分别乘有4名前美国宇航员的4架战机,像风一般从约翰逊航天中心上万人的头顶上呼啸而过。其中一架突然从机群中跃起,直上青云,很快变成一个点,最终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哥伦比亚”号遇难宇航员的追悼会,4日就这样在美国军队传统的“失踪者”编队飞行表演中画上了句号。这一表演意在纪念失踪的将士,而今天,它纪念的是遇难宇航员。但这场表演的意义不仅限于此。那架在约翰逊航天中心上空直刺云霄的飞机,还象征着人类渴望飞入未知太空的鸿鹄之志。这一志向不会因“哥伦比亚”号的失事而被舍弃。
“将地球、空气和重力抛在身后,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美国总统布什在追悼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道。17年前,同样在这块草地上,曾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人员举行过类似的追悼仪式。左胸佩戴银色航天飞机小徽标的布什在讲话中用主要的篇幅一个个追述了7名宇航员的事迹,并表示美国的航天计划会继续下去。
宇航局退休官员、美国国际空间站首任项目主管莫泽认为,冒险是值得的,人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太空飞行的安全性。约翰逊航天中心前职工博因顿认为,总结和汲取这一事件的教训,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促进作用。博因顿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飞船大火事故。“如果没有阿波罗的大火导致重新对飞船进行设计,那么我们当时可能无法顺利地登上月球”,博因顿说,“挑战者”号爆炸推动了航天飞机发射的改进,此次“哥伦比亚”号失事,也将使人们更加关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的安全问题。
(据新华社约翰逊航天中心2月4日电)
灾难后的思考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灾难是否可以避免?以下是几个客观事实:
致命祸因是个老毛病———虽然目前正式的调查报告并未公布,但是那块从燃料箱表面脱落的泡沫材料很可能是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宇航局工程师格雷格·卡特尼克1997 年的研究报告说,自1981 年美国开始发射航天飞机以来,就伴随着这样的泡沫脱落问题。这种泡沫脱落能对航天飞机的隔热片产生“极大的损坏”,当航天飞机以2倍以上音速飞行时,这一技术问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破坏力”
。不重视安全隐患警告———美国宇航局安全顾问小组去年春天公布了一份有关美国航天飞机安全隐患的报告,报告认为超过20岁高龄的“哥伦比亚”号尤其危险。这份报告当时曾让宇航局饱受批评,后来宇航局开除了这一小组中的5名成员。去年8月,在美国宇航局从事安全检查的一名工程师曾写信给总统布什,称在对“哥伦比亚”号进行安全检修时竟然发现了3500 多处安全隐患。
原有机会挽救灾难———宇航局在航天飞机升空80秒后高速摄像机就捕捉到了泡沫材料脱落的过程,但是宇航局认为这并不影响飞机安全,毕竟以前几次类似的问题都没有影响航天飞机安全返回。宇航局如果当初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许会用另一架航天飞机把宇航员接回。如果“阿特兰蒂斯”号前往搭救,“哥伦比亚”号宇航员可以通过太空行走爬进“阿特兰蒂斯”号的机舱。
(据新华社卡纳维拉尔角2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毛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