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苏联伊留申设计局设计了伊尔-76中程中型运输机,北约代号“耿直”。目前伊留申设计局已改制为莫斯科的伊留申航空股份公司联合体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的塔什干飞机生产企业。目前伊尔-76在俄军中被用作作战支援运输飞机,用于运送步兵和轻装甲部队,能在简单的前线机场起降。伊尔-76还可执行伞降任务,可空投货物或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
60年代末,由于苏联军事空运主力机型--安-12已经显得载重小和航程不足,苏联为了提高其军事空运能力,决定研制一种近似于类似于美国C-141重型运输机的运输机。第一架伊尔-76原型机于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机场首次试飞,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公开展出。1974年由苏联空军航空运输司令部进行验收鉴定,认为飞机达到要求。试飞持续到1975年结束,尔后投入批生产并交付部队和民航。到1992年初,共生产700多架,年产量在50架以上。伊尔-76运输机1975年结束试飞,尔后投入成批生产,并交付部队和民航使用。
截止到1997年,共生产了950多架,年生产量近50架。除俄罗斯空军和民航使用数百架伊尔-76运输机外,还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伊朗、英国、叙利亚、印度、捷克、波兰、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古巴和中国等。伊尔-76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截面与安-124不同,基本呈圆形。机头呈尖锥形。机舱后部装有两扇蚌式大型舱门,货舱内有内置的大型伸缩装卸跳板。机头最前部为安装有大量观察窗的领航舱,其下为圆形雷达天线罩。采用全金属多梁破损安全结构悬臂式上单翼。上单翼不阻碍机舱空间,后掠角不变,1/4弦线后掠角25°。机翼包括一段中央翼板,两段内翼壁板,两段外翼壁板。副翼为静态质量平衡式,并有两段三缝后缘襟翼,共有16个扰流片。整个机翼前缘共有10段前缘缝翼。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的截面基本呈圆形,前机身有两扇舱门,后机身底部有两扇蚌壳式舱门,向下开的中间壁板可作为货桥。军用型机尾装有炮塔,后期部分改用民用型的机尾。悬臂式全金属T型尾翼的平尾安装角可调,方向舵和每侧升降舵上都有调整片。动力装置为4台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生产的D-301M涡扇发动机,分别吊装在两侧内翼之下,单台推力117.6千牛。每台发动机都装有蚌壳式反推力装置。内翼和外翼前后梁之间为整体油箱,总燃油量81830升。
转自搜狐
伊尔-76共有7名机组人员,驾驶舱内正、副驾驶员并排坐在前面,领航员在机头下面的玻璃机头罩内,两名货物装卸员坐在驾驶舱后部。货舱尺寸20米×3.46米×3.40米,可运载150名全副武装士兵,或120名伞兵;还可装运各种军用车辆或设备。货舱后部有蚌壳式舱门和货桥,带有装卸导轨,导轨宽度可调。机舱顶部有2台电动起重机,每台起重5000千克。有2台绞车,每台牵引拉力为3000千克。这些随机装卸系统缩短了机场装卸货物时间,增加了飞机的周转率。货舱为气密式,在10668米高空可保持3000米高度的气压。必要时可给驾驶舱增压。(闻新芳)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