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西部生态移民:生态移民也应“逐水草而居”
| |
| |
2002年10月29日15:36 新华网
| |
|
西部涌动生态移民潮
编者按: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农村牧区,生态和生存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如何在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这一“二难”中实现双赢,关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能否落实。近年来,西部各省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以“生态移民”的办法来破解这一难题,新华社记者就此采写了一组四篇调查,以飨读者。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金卫星 殷耀)绿毡般的草原上镶嵌着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房,房前绿意盎然的暖棚里茄紫椒青,电视接收器在阳光下熠熠生光——这是距中蒙边境线60多公里处的一个移民村的景象,建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齐哈日格图苏木(乡)的生态移民村可容纳400户牧民。
像哈日格图苏木这个移民村的景象,记者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采访的途中见到不少。这些西部省区正通过生态移民来解决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两难的矛盾。新疆正在着手实施生态置换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在平原绿洲大力发展人工饲养料基地建设,种草养畜;甘肃省在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下,向河西走廊的疏勒河上游移民20多万人。目前,塔里木地、祁连山地、川西北高原都设立了保护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区也全部实行了封山禁牧,山中600多户牧民和15万头牲畜全部迁出山区定居。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重心所在。自治区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介绍,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京津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为重点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遍布内蒙古许多旗县,自治区也在抓紧实施休牧禁牧工程,推广舍饲圈养,并计划用6年时间实施生态移民65万人,从根本上解决人、畜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破坏问题,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当前,内蒙古的荒漠化面积仍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并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起源于内蒙古境内的沙尘暴不断威胁着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紧迫。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内蒙古实施生态移民后对迁出区进行围封、禁牧等措施,作为调整传统草原畜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已着手对全区1/5的草场实施围封转移,涉及近20万牧民,占到全区牧民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阿拉善,闻名全国的沙尘源头,正在实施名为“收缩转移”的生态移民工程,全盟有近1万户农牧民迁出原先居住的沙化、退化山区,移往阿拉善盟过去集中连片开发的总面积30万亩的10个大中型人工生态绿洲。贺兰山在阿拉善盟段禁牧3年来,已迁移农牧民1000多户,4000多人,退耕3500亩,23万多只山羊被赶下山。巴彦浩特镇郊的移民户牧民策仁毕力格,每年育肥出栏肉羊1000余只羊,收入3万多元,是一个无人不晓的育肥羊大户、小康户。而在两年前,他还是生活在贺兰山中为生活时常犯愁的一位蒙古族牧民,当时他家仅靠放牧200余只山羊为生,由于草场退化,绒、肉少又卖不上价,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2001年7月开始,锡林郭勒盟提出实施名为“围封转移”的大规模生态移民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今年锡林郭勒盟计划总治理面积8000多万亩,其中春季休牧5000多万亩。额仁淖尔苏木的牧民布赫作为“围封转移”试点户之一,从草原深处迁到距旗政府所在地赛罕塔拉镇不远的移民点,开始圈养奶牛,最大的希望是养奶牛。
秋风正起,额济纳绿洲的胡杨林浮光跃金,灿然夺目。额济纳旗旗长乔金加布说,为了保住胡杨林,为了保住这个金色的画境,旗里将实施大面积的胡杨林保护工程,沿额济纳河流域胡杨林区内的500多户牧民,将迁出祖祖辈辈生活的林区,告别自然放牧。
额济纳绿洲是最早东归的土尔扈特人找到的驻牧之地,今天,为了这片绿洲,他们又要离开这片繁衍生息了200多年的土地,为的是再造西部秀美的山川,为的是更多的人们不再蒙受沙尘之苦。(完)
生态移民正逢其时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殷耀 刘军)西部省区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使许多人看到了西部生态恢复的曙光,也嬴得了不少生态专家的赞誉之声。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杨振怀,今夏考察阿拉善盟等地的生态移民工程后激动地说,类似阿拉善这样环境生态脆弱或严重失调地区必须限制人口,将零散牧户逐步迁移到草库伦和绿洲人工灌草基地定居,逐步分区轮牧、圈养舍饲,将退化严重的草场、沙漠和戈壁严格封育保护,建立保护区禁牧、禁樵采、禁挖药材,这是西部山川秀美的希望所在。
沙尘暴的频繁光顾,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资源、人口、环境严重失调所酿的恶果。中国治沙学会的著名治沙专家朱俊凤教授说,通过普查和沙区社会经济调查表明,我国沙区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仅北方12省、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区人口就达746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人,远远超过这类地区理论上承载人口的极限。
人口的不断增加,向大自然过渡索取,使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如一对孪生兄弟困扰着西部许多地区的农牧民。甘肃省政研室副主任邓志涛介绍说,像甘肃定西地区这样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每平方公里人口承载量最多不能超过7-8人,却达到128人。最近20年,在国家帮助下定西地区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移民搬迁,局部地区才出现绿意。
美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世纪50年代的全盟人口仅20多万人,而现在已发展到了90多万人,而随之牲畜在50年间增加了12.3倍。据测定自1997年以来,全盟草地每年超载700万头(只)以上牲畜。以盛产苏尼特肉羊闻名的苏尼特草原,已经成了京津周边风沙源地带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连年大旱和过牧,全旗草场全部退化,牧民的生活急剧下降,不少牧户因买饲草料将前几年的积蓄消耗殆尽,由存款户变成了欠债户,全旗牲畜已由原来的190多万头(只)减少到50多万头(只)。
要想再现碧云天、芳草地的美景,要想使西部山川重新变得秀美,必须果断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的马文元说,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要想全部治理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都不可能,封育保护、依靠自然力量恢复植被,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
西部的实践也证明,只要彻底杜绝人为干预,禁止滥牧乱垦行为,生态就会迅速恢复。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南端,两年前内蒙古多伦县从这里迁出80多家牧业大户、近6万只羊,成立一个重点草原保护区,这个封育两年的保护区,如今人迹罕至,青草没膝。今夏记者在内蒙古大草原采访,在不少围封处见到了久违的水草丰美的景象。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西,有一片7万亩多亩的围封飞播区,飞播前大部分是流动沙丘,而今年这个围封飞播区处处绿意盎然。阿拉善左旗对全部播区架设围栏,两年来共搬迁牧户29户。阿拉善盟主管生态的副盟长王金喜介绍说:“阿拉善盟有27万平方公里,从事牧业生产的人口不到3万人,真正把这些人移出来,把人力暂时难以恢复的区域保护起来,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使其自然恢复,是治理沙尘源最好的办法。”
许多生态专家认为,西部地区实施大面积的生态移民工程正逢其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治沙法》、《水土保持法》的出台,使实施生态移民进而进行封育保护完全具备了条件。同时,西部大开发加速了西部城镇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为生态脆弱区人口撤出后进入城镇和居民集中区提供了条件。目前,西部生态脆弱区还不是人口稠密区,异地迁移安置和就近相对集中的难度不大。(完)
移民工程难在何处?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金卫星 殷耀)采访中记者感觉到,西部生态移民工程易在封育、难在迁出,移民工程的成功取决于能否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在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汗镇的移民开发区,记者采访了等不及政府生态移民指标就搬来的牧民王双河。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王双河家每人分了8亩水浇地,去年他又花8000多元建起两个蔬菜大棚。他现在并不挂念在腾格里沙漠深处的老家。同样,嘉尔嘎勒赛汗镇的新居民何玉龙,过去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那时人均收入也就是800多元,现在收入少说也翻了一倍。他说:“我们这个新嘎查的113户人家来自阿拉善右旗13个嘎查,有些积蓄的人家等不上计划就来了,还有的人家等待政府的计划。”
对于许多失去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农牧民,他们对移民工程赞不绝口。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一处生态移民点的新移民嘎拉,他家原先的1.9万多亩草场全部丧失载畜能力,3年前的2000头大小牲畜死得死、卖得卖,一年比一年少,现在只剩下不到200只。嘎拉说:“幸亏转移到新居后,政府按半价卖给我们草料,才养得起这些羊。”在苏尼特右旗的移民点上,憨厚敦实的移民布赫对记者说:“我真要感谢政府,给我建这个新家投入了6万多元,只让我还三分之一,并且分5年还清,现在给我们供应饲草料也是半价,还给我们送来了救济面粉。我现在虽然欠一点债,但生活没问题。”
为引导牧民走出生态脆弱区,锡林郭勒盟对移民和就地休牧户免征“牧业三税”,对春季休牧户减征“牧业三税”。牧民在生态移民安置区内从事二、三产业的,三年内免征部分税费。在实施围封转移过程中,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房舍、棚圈、水井等基础设施,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国家投入的50%-70%可归农牧户所有,其余30-70%可在5-8年内回收,回收后产权全部归农牧民所有。不严格执行围封转移有关规定的,国家投入形成的产权要逐年全部收回。
实际上,只要解决好迁出牧民的生产、生活,生态脆弱区牧民们大都有搬迁的念头,只是担心搬迁后的出路。阿拉善左旗巴音淖尔嘎查牧民张喜文说:“细算帐不如搬出去,前些年草场好,不需要买草料。现在不买草料根本不成。去年玉米1公斤一元钱,我买了1万多公斤;1000元能买2.5亩的玉米秸秆,我家买了将近8亩的秸秆,这一算帐光草料钱就花出去将近1.5万多元,放牧哪还有多少收入?如果政府能帮着我们搬出去,搬出去有生路,不管种地、放牧都愿意出去。”
由于搬出去定居的农牧民都过上了富裕稳定的生活,不少在沙区的农牧民也都有思迁之心。但由于西部地区的一些旗县财力所限,生态移民工程目前还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移民力度小、移民安置补偿低等问题。今年年初记者在苏尼特草原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受灾牧民希望进城找一份工作,赚钱还债、恢复生产。乌日根塔拉苏木牧民乌云巴图为保牛羊四处借钱买草料去年欠下4000多元的债务,他正打算到周围一个季节性生产的砖厂打工。苏木书记布赫巴特尔说,那个砖厂用工很有限,但周边不少牧民都想在这里谋职。苏尼特旗今年有170多户牧民到边境城市二连浩特市谋生,旗政府派出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的代表团前往二连浩特市找对应部门,协调这些“新市民”与城市间的关系,请求给予这些灾民应有的关照。
尽管新出台的《防沙治沙法》从今年开始施行,牧民们走出草原重新择业有了希望,但面临“改行”的牧民择业空间十分有限,多半从事体力活,开一个奶茶馆、小饭店。而且大部分牧民除放牧之外,很少会其它手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西部的困难旗县生态移民还只停留在试点阶段,一是资金有限,二是难于给移出的农牧民找到新的职业。
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与苏尼特荒漠南缘的商都县,是北部沙尘进京路径的第一道屏障,但它无力阻挡沙地的逐年南侵,境内沙头以每年1公里的惊人速度南下。从2000年3月开始,商都县实行生态移民搬迁。两年来将北部风蚀沙化严重地区的876户贫困农牧民,分批迁至城关镇的高效农业开发园区,对原居住地退出的16万亩耕地和30万亩荒坡、荒山集中连片植树种草,封山绿化。商都县副县长吉福说:“地是退了,树是栽了,家是搬了,山是封了,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栽下的树会被挖掉,退下的地会复垦,移走的农户也会再回来。”(完)
生态移民也应“逐水草而居”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 殷耀 刘军)许多地方官员和专家认为,要想使西部生态移民有好的归宿,关键在于建好人工绿洲灌溉基地作为移民安置区,解决好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的建设,而其中保证水利建设、发展绿洲灌溉饲料、牧草又是关键。
把零散牧民集中到绿洲人工灌草基地定居,这样的生态移民工程“种一点、护一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定居的人工绿洲一定要保证以种饲草料为主,专家指出,建1亩人工灌溉草基地相当于保护20亩干旱风沙草原,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农业和牧业是沙区农牧民的主业,据调查西北地区一般保证每人2.5亩到3亩基本农田就可解决吃饭问题,通过基本农田建设种一点保证农牧民吃饭问题,可以保证大面积封禁恢复。
西部不少地区也正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人工绿洲,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过去的几年中,内蒙古阿拉善盟已集中连片开发总面积30万亩的10个大中型人工生态绿洲,并发展绿洲综合生态农牧业,为2万多生态移民创建了新的生存及致富之地。额济纳河旗计划用3年的时间将胡杨林区内的牧民全部迁出,为安置这1500多移民,已着手发展4万亩饲草地,并配套打井上电,还将根据牧民的劳力状况和经营能力,给每户牧民划分30-50亩左右的饲料地,引导牧民向圈养的方向发展。苏尼特右旗启动了“围封转移、舍饲禁牧”工程,在5年时间内,把北部生态极度恶化的4个苏木(乡)的1500户牧民集中迁移到相对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把北部2800万亩退化的草场用网围栏封起来自然恢复。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高级工程师朱俊风等专家说,沙漠化治理和生态移民工程,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解决农牧民实际生存问题入手,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才能使沙漠化治理有实效,移民工程也才能真正奏效。
内蒙古商都县在实施移民工程前,就依托当地的蔬菜种植产业优势,为移民另辟生路:以每人4500元的补贴标准,先为每户建29平方米住房、一间标准化畜棚和0.6亩蔬菜塑料大棚,并发动全县干部进行一对一包扶,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如今,移民户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30亩,种植从北京引进的硬质番茄、以色列甜椒、日本葱黄白等蔬菜,加之具有反季节特点,远销广州、北京各大城市,供不应求。2001年虽是大多数移民落户的第一年,可人均收入达到了2220元,三分之一的移民户自己掏钱盖了新砖房,今年200户新移民落户园区。
开发人工绿洲安置移民,水是关键。新疆实施草地置换工程,据初步推算,5年内就需增加100万公顷人工饲草料基地,仅此一项就需68亿立方米灌溉用水,因此必须加强节水和灌溉管理供水到户的工作。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孪井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最大的人工生态绿洲,也是阿拉善盟最大的移民村。阿拉善左旗政府投资数千万元从宁夏中卫县经四级扬水引进黄河水,开发水浇地面积11万多亩,安置生态移民7000多人,移民普遍反映用水太贵。
有关人士认为,应根据西部水资源条件,科学规划西部地区的迁入定居区和迁出“无人区”,结合西线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的启动和黄河水资源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发展人工灌溉饲、草基地,从政策上扶持移民定居区的水利建设,出台退牧还草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科学规划一些中心城镇,扶持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成为生态移民收缩转移的归宿。(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