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和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中国经济正在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稳定和繁荣之中,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帮助国家将隐患防范于未然。今天要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的隐忧。 改革开放以来,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中国开始了出国留学活动。发展到目前,人才流动大部分是以本科以上的高级人才跨国学习或工作为主要特征。根据资料统计,20多年来共有近60万各类专才出国学习,只有15万多人以各种方式回到内地工作,其中尚未涉及就业后“跳槽”到国外工作的人员。高级人才大规模地从一个地区“净流出”,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如果要使国际人才流动对输出地经济发展有益,良性的比例应该是出国人数与回归人数二者的比例为2:1,现在的情况约为4:1。这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的技术转让,而且这种“转让”是比具体技术成果更加宝贵的创造力资源,是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吸引人才流入的力度。美国在1990—1998年间从全球引进了1850万合法移民,其中30%的移民持有学士以上学位,大部分是22—40岁的中青年。2001年,美国移民局发放了20万个H——1B签证(用于招聘科技人员的签证),其中印度占46%,中国占10%,菲律宾占4%;德国政府最近开始了“绿卡计划”,德国工业界联合会认为,在电讯、电脑等行业共缺少15万个专才,绿卡计划的目标首要瞄准了印度和中国,日本计划使外籍科技人员比例提高到30%,芬兰甚至已经将外籍科技人员的税率减低到当地人员的58%,可以认为国际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阶段已经到来。 国际交往中资金、产品、技术和人才必然要流动,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其中由归国人员带回来的国际先进技术、理念和经验,应该说是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国家开放的人才流动政策对于发展积极有益的一面是不容否定的。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经济欠发达国家处于劣势是长期以来全球普遍的现象,我们首先要客观面对这一特点。不能因此去影响开放的大局面。问题的关键是要在继续开放的局面下,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找到合理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继续确保国家稳定、政治开明和经济持续增长,此为遏制人才流失的根本之举。中央一系列建国方略的正确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新活力之源,也对广大海外华人产生了强大的向心效应,给我国在国际人才争夺中增添了新“筹码”。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美国“9·11”事件以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大前后,对比国外经济低迷、就业难度增加和社会风险增强,中国则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机会空前涌现,使海外华人回国工作形成一定热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长期人才流失趋势的发展。此即为这方面的明证。 第二,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全民意识中筑起防止人才流失大堤之根本。努力创建人才培养、使用的良好软硬体环境,形成既有民族凝聚力,又有人人所长发挥、个个身心舒畅的社会氛围。海内外学子均以服务祖国为荣,同时也能够共用国家繁荣之成果。 第三,改进我国教育、科研体制,从源头上制止人才流失。近年来国家在科教兴国方针 的指导下,教育方面的投入巨大,地方政府官员对于促进教育的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培养的顶尖学生为国家所用者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由此,发展教育绝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发展教育行业,而应该衡量教育对国计民生真正的贡献。对于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等最新时代特点,应该将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国民教育和在职学习、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发展规模、考量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清楚。因此国家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本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纠正教育发展中的失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将教育投资的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上,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发展速度,有效地减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失业人数。 第四,尽快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是全面解决中国人才流失问题的长远方向。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力资源有可能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然资源。为此我们要将企业和民众中把培养人才的投入视为消耗和成本的观念,转变为人力资源投入是最具有效益的投资的新理念。 面对发达国家肆意掠夺世界优秀人才的趋势,制定实施积极的“人才回收”政策是解决人才流失的关键。据教育部介绍,目前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有43万多人,其中有27万人在国外高校学习。2002年,有1.8万留学人员回国,比前年增长约47%。 如何具体实施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战略? 第一,制定吸引外流人才回国服务专项计划,并建立相应的专项基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步骤、有重点地吸引人才回国服务,以便将各阶段可能用于资助外流人才回归的经费,用到吸引国家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回归上。 第二,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开放地区、高科技开发区所享有比较宽的政策环境及其具备的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外流人才回归,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在高科技开发区的建设中,主动征求有关外流人士的意见,争取让他们参与科研专案乃至整个开发区的设计和规划,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感和责任感,启发并强化回国工作的意向。 第三,对回国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比较优惠的待遇,但这种优惠不要与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反差太大,以免进一步刺激专业技术人才外流。回国人才的使用、晋升等,亦应与国内培养的人才的使用、晋升一样,以真才实学和工作业绩为准则。 第四,提倡多样化的回国服务方式,如回国讲学、咨询、短期服务等,不单一强调回国定居或长期服务,注重充分利用外流专业技术人才的智力。对回国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比较灵活的出入境政策,提高对回国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当然,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才外流问题,最重要的是积极发展本国的经济、科技,丰富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国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树立以人才为本的观念,完善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搞好人才管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筑人才高地。 新世纪中国人才伟业建设的忧患和希望并存,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 ,而且要掌握规则,成为赢家。只要我们把握好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给予我国人才利用的新机遇,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爱国奋进、尊师重教、故土情结等优良传统,加之国家及时革除弊端,政策、法律及时得法、全民营造合适社会环境,中国赢得新一轮国际人才争夺战的胜算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