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庄山
尽管高考作为独木桥的说法有些过时,然而考试制度必然的选择性最终还是导致了学生流动的失衡
生源争夺战
“中考报名前,我们一般提前两周,组织十来位老师到各校宣传。”作为济南市一中的教导主任,每年五六月份开始的招生,是王宏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生源对学校的升学率几乎起到决定作用”。
除去各区县所属的几十所高中之外,仅济南市所属高中就有十二三所,济南市一中排在一类集团的第三名,排在前两名的分别是山东省实验中学和山东师大附中,这三所中学的升学率平均都在98%以上。
“其实,学校的声誉已经决定了家长和学生的择校选择。”王宏说,在他看来,一中60%的本科上线率、55%的录取率使一中的招生工作并不在非常严峻的形势中。
相比于一类学校的优越,处于二类三类的学校从质到量都面临着生源挤压,一位乡级中学的校长不无抱怨地说:“我们能考上一个,实际上就比他们强,因为我们第一名的分数还赶不上他们最后一名的。”尽管在无奈之中,他还是想出了许多应对措施,他借助自己拥有初中班的先天条件,出台了一系列留住生源的举措。“在我们学校初中考前5名的同学,就读本校高中减免学杂费,同时享受单独辅导。”
其实,这所学校的措施在现实竞争中也算不上高明,在“生源就是生命线”的共识指导下,各学校可谓是殚精竭虑,吸引学生的手段也在不断地翻新。
河北保定市一中是一所地区重点高中,然而高考名次一度下滑得很厉害,90年代中后期,该市的17中争取到外语特色学校的资格,招生范围扩展到整个地区,成绩也是一路攀升。在这种形势下,保定一中也把招生工作做到了极致,据几名郊县来的学生透露,他们在中考前就已经得到了一中的口头录取通知。“一中负责招生的老师会亲自到学生家里,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学校的情况,还承诺许多优惠条件。”更令这些学生感到惊奇的是,“那些老师对我们初中阶段历年的成绩、表现、各种竞赛名次都了如指掌。”
针对上一级学校的生源抢夺,各县为保住生源,有的学校开始明码标价,对中考前几名的学生,不仅减免学杂费,并且发给少则几百、多则数千的奖学金。还有的学校采取扣留学生档案的做法,更有甚者,个别县采取了整体压低中考分数的做法。
一位教育专家评价说:“在现行的高考机制引导下,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滚动的雪球
“无论如何也得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位姓于的家长为了今年上高中的孩子奔波了近两个月,虽然孩子的分数离他的目标学校只有几分之差,但他却为此花费了两万元,“值,怎么也值,这等于为孩子在高考竞争中加了个砝码”。
择校,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助孩子一臂之力”的共同选择,在各种力量促进下,一些优势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济南市一中是一所纯高中学校,每一年级有16个平行班,班容量一般在50~60人,平均毕业生数量为930~950人,王宏说:“在同级学校中,我们的规模属于中等。”
“重点中学的扩招对我们冲击很大。”北京二龙路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乔学英说。二龙路中学高考上线率一般在96%左右,在北京市西城区的30多所中学中,排名在普通中学稍靠前一点,“高考成绩好的时候排十四五名,一般排在十六七名。属于二类校偏上。”西城区11所重点中学不同程度的扩招,使二龙路中学的生源质量每况愈下,虽然不同年份的分数存在一些不可比因素,但实际招生分数下降了10~20分。“我们的学生跑重点和准重点校了,我们现在收了职高生源,原来的三类校生源就更差了。”
二龙路中学是一所有初中也有高中的完全中学,以前,初中有6到8个平行班,高中有两个平行班,在“纯初中、纯高中合并”的背景下,学校“为了生存”,选择了具有一定实力的高中作为发展的重点,到2000年时,高中扩招到4个班,而初中也缩减到4个班,高中每班容量45人,“但借读生、后门生增加,到高三年级班容量能达到50多人”。招生范围也由原来仅限于西城区扩展到了其他区县,但“住宿解决不了”成了这一方向发展的瓶颈。记者在二龙路中学采访时,正好赶上学生课间操,在南北两栋教学楼之间的一块不足一个足球场大的区域里,上千名身着整齐校服的学生在做完操后开始跑步,第一个开始挪动的班级已经绕场一周,后面的几个班级还在原地未动。乔学英说:“我们学校东临教育部,南边是实验中学,西边是新建的协和医院,北边是居民区,处在这种夹缝中,发展的空间整个限制住了。”
像二龙路中学这样受到地域限制的学校在城市里并不少见,为了解决发展困境,一些有实力的学校开始办分校,据王宏介绍:“办分校物质投入太大,某些学校名义上是办分校,实际上是借鸡生蛋,达到一时扩容的目的,并不打算长期扎根。”
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分析说:“学校的扩招一方面是追求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个别学校收费生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40%甚至50%,这笔收入对学校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但这种规模的扩张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你想,我过去教两个班,90名学生,每个学生身上我可以投入多少精力,现在变成了160名学生,我还能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多少精力呢?”
资讯:中国教育失衡的表现
一,学生分布失衡
受片面追求“正规”学历的影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相对于中等学校增长速度过快,研究生相对于高校大学生增长速度过快。高等教育挤占了基础教育的经费和资源。
二,学科结构失衡
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各学科在校学生数的分布严重不平衡。经济等学科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农科、医科、师范学科的学生比例连年下降。
三,课时分布失衡
四,教师配置失衡
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从小学到普通高校,每一教师负担学生人数呈递减趋势,这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实际上,中小学生未成年阶段更需要教师。
五,财力分配失衡
不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之间财力严重不均衡是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义务教育中,也出现少数人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的现象。
六,高考招生模式失衡
仅以总分作为录取惟一标准埋没具有特长的人才,另外,目前的高考录取标准,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更为严重的是,往往教育条件好的大城市录取标准反而很低。
七,学位工作失衡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完全应该由各高校自己管理的学位工作集中到了所谓学位办来审批;二是审批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更具集权色彩、行政化特征,人为地在教师队伍中划分三六九等。
(摘自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版《数字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