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之吻 |
|
| 鸽子照相机 |
|
| 钮扣照相机 |
|
| 树桩型偷听仪 |
|
■文/李影本报驻华盛顿记者慈桂航 新闻提示 7月19日,在素有“间谍之都”称号的美国首都华盛顿,首家“国际间谍博物馆”正式撩开面纱,向公众开放。博物馆包括电影院、互动式展台、间谍物品展览、餐厅和礼品店。上千件展品将隐秘的谍海战争公之于众,令人大开眼界。 门票11美元展品上千件 国际间谍博物馆位于华盛顿市中心F街和9街的拐角处,由5座19世纪的古建筑改建而成。博物馆总面积达5400平方米,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有趣的是,它恰巧与美国联邦调查局毗邻,而其中的一座古建筑,还曾经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共产党第四区的党部。 笔者慕名前去参观采访,但见这间博物馆确实与众不同。其冷色调的外观,加上悬挂大幅写满间谍字样的条幅,神秘色彩更加浓重。 尽管门票需花费11美元,仍有数百人顶着骄阳排队等候,使“9·11”后不景气的旅游业,增加了一个亮点。 我们随着人群鱼贯进入展厅。馆内有二十几间展厅,包括电影院、互动式展台、间谍物品展览、餐厅和礼品店。正在展出的上千件间谍实物,大多是从美国、前苏联、英国、前东德和西德、加拿大、以色列以及捷克等国收集而来。 入“间谍学校”“受训” 踏进脚下闪着微弱灯光的电梯,一股阴森森感觉自下而上油然而生。电梯扶摇而上,仅几秒钟的时间,灯光色彩从蓝变红,再变绿,更添一丝恐怖。 当门再开启之时,我们便进入了“间谍学校”——即第一个展厅。这是个互动式展厅,游客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虚构的身份,在短时间内记住姓名、国籍、年龄等基本内容,而后接受一名虚拟警卫的严格审问,如果答错,就会遭到训斥。游客们还可体验在规定时间内破解密码,辨认接头地点;在普通场合内,辨别可疑的间谍活动;安装电话窃听器、使用间谍摄像机等等。 间谍仪器五花八门 受过“训练”的游客进入第二展厅——间谍仪器集锦。 这里有发明于1923年的英格马牌发报机。德国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使之不断改进,最终成为神奇的密码发报机。当时,德国军队大约装备了30000台“英格马”,但这一秘密最后还是被盟军破译。历史学家认为,盟军打破德军秘密通讯上的领先地位,是取得“二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西德1949年生产出手表式照相机,它可以安装6张底片,以佯装核对时间的方式,偷拍所需秘密。 前苏联的克格勃更胜一筹。它于1970年制造出钮扣式微型相机,其镜头安装在一只假钮扣的背后,快门则隐蔽在衣兜内,其隐蔽性和效能极佳,直到今天尚未被淘汰。 克格勃制造的“死亡之吻”是一支口红手枪,发明于1965年,其外形与唇膏无异,里面却装有一支单发手枪。据说当年克格勃的女间谍“燕子”们人手一支,随身携带。 美国战略情报局在“二战”期间,曾使用过一种伪装成煤块的炸弹,专门用来轰炸敌人的火车头和工厂的锅炉。 那些难辨真假的英镑是德国纳粹情报部门的产品。1943年至1944年,它实施“伯纳德”行动计划,印刷了大量英镑,试图破坏英国的经济。而其假钞的设计者,则是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印刷大师。这些伪钞以假乱真多年,直到1950年才被发现,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设计英镑的图案。 1960年,克格勃生产出鞋式窃听兼发报装置。它集巧妙、快速和多功能为一体,成功地将麦克风、发报机和电池安装在鞋的后跟中,只要接近目标,便可边窃听边将信息传回总部。 此外,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于1948年推出的黑色钢笔型瓦斯手枪;前苏联克格勃1939年研制成功的香烟盒型手枪;英国情报部门从1939年至1945年期间使用的“线轴”型手枪和“烟斗”型手枪等等。 展台里摆着《孙子兵法》 在间谍历史的展厅里,参观者可以看到,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不仅是美国的奠基人,还是这个年轻国家的谍报事业之父。当年,他曾出钱收买并建立了一个间谍网,为其搜集情报。 拐入另一间展室,醒目的汉字条幅突然映入眼帘,我们不禁心头一振。当目光从墙壁上离开时,又发现在室内正中的一个展台里,工工整整地摆放着一本宣纸线装书,定睛一看,原来是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兵法中的“用间”之术受到美国情报专家的青睐。 展览还特别突出了女性在间谍战中的作用,展示了著名演员玛琳·迪特理希为美国战略情报局录制的针对德军的攻心宣传歌曲;歌星约瑟芬·贝克是如何为法国抵抗运动效力的;还有艳谍玛泰哈莉的传奇故事等等。 冷战期间间谍战的一个突出实例是,柏林成为战后情报主要战场之一。展览逼真地再现了美英情报机构挖通柏林地道,窃听前苏联驻柏林部队与莫斯科联络的通讯线路,以及偷听东德安全部队通讯内容的历史。美国间谍专家认为,冷战之所以没有发展成为热战,间谍们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在互不信任的时代,假如没有间谍获得真实情况,由于相互猜疑,恐怕难免发生一战。 007展厅魅力胜电影 虚构的谍海英雄007自然不能被忽略。博物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厅,展示詹姆士·邦德的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仿制的银灰色阿斯顿·马丁DB5型汽车。其牌照可以自动更换,后备箱能自动开启和关闭,车灯是机关枪的枪口,车上还备有切割轮胎的装置、喷油器械和防弹玻璃。 与电影相比,国际间谍博物馆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不是好莱坞编剧的创作,而是间谍大师的杰作。 间谍大师担任顾问 为了真实反映间谍战的历史,马尔莱特公司的董事长米尔顿·马尔茨特意组织了两套专业班子。一是顾问董事会,二是顾问委员会,其组成人员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谍报专家,首屈一指的是曾分别多年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威廉·韦伯斯特。其他还有前苏联克格勃负责人卡卢金、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特纳、美国陆军前主管情报的副参谋长肯尼迪中将和世界上最权威的情报专家安德鲁等等。 博物馆执行馆长则选中了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了36年的彼德·俄尼斯特。他在其谍报生涯中,有20个春秋从事隐蔽工作,并担任过中情局局长与参议院的联络官。他在任资深情报处官员时,曾获“优秀”勋章。俄尼斯特表示:“这个博物馆将为公众了解情报在历史当中的作用作出贡献”,“它将对推动今后研究、宣传和公开讨论间谍、反间、间谍技巧、秘密行动、反恐怖主义等谍报事业,发挥巨大的潜力”。 第一年吸引50万观众 国际间谍博物馆筹建于1996年,共耗资2900万美元。预计开馆后的第一年,吸引50万观众。 众所周知,在华盛顿有10多家免费博物馆,它涵盖艺术、历史、科技和航空等领域,再想抢占博物馆的地盘并非易事。但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创建人坚信,由于人们对谍海探秘的渴望,独树一帜的国际间谍博物馆必定会吸引大量观众。看来这种分析既大胆又正确。 (本报华盛顿专电) 间谍:造型与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