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检阅台首次使用
前天下午,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时,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一次国家主席江泽民、尼泊尔国王首次站在一个带红色天鹅绒遮阳篷的新型户外检阅台上,检阅了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在不远处的记者席上,制造这个检阅台的北京重型电机厂高级工程师王德生和赵潍勋目睹了这个检阅台首次启用的全过程。“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直接代表国家形象出现在这样重大的外交仪式上,我们由衷地感到光荣。”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德生说。这两天,在北京重型电机厂,“从电视里看到那个新的检阅台了吗?那是咱们厂造的。”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7月10日下午首次亮相的新型检阅台长3.5米、宽2.1米、高3.6米、重1.8吨。它的主体结构为镀金黄色氮化钛不锈钢合金,遮阳篷外用红色天鹅绒,内衬金丝缎,周围镶织绣垂幔和明黄真丝排须,显得庄重大方,极富民族特色,再配上大红丝绒的地毯、金灿灿的围栏,使整个检阅台更加华贵、典雅。
参加检阅仪式找灵感
当晚《新闻联播》播放这条新闻时,检阅台的主要外观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鲁晓波却因为工作加班到深夜11点多,错过了观看检阅台首次亮相的机会。然而当他向记者回忆起当初接受任务的情形时,许多细节还记忆犹新。2001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正值酷暑,此前两周,外交部礼宾司找到他,请他设计一个有遮阳效果的检阅台,以减少各国政要在烈日下检阅之后回到凉爽的大会堂之间过大的温差。设计要求形象上要庄严大方、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技术上格外注重安全稳固。为了更好地理解检阅台的具体要求,鲁晓波还受邀参加了当时国家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检阅仪仗队的仪式。
“当时我站在记者席中,第一反应就是为了摄影记者拍照方便,要解决遮阳篷前面的立柱问题。”鲁晓波回忆说,在后来的设计中他打破了传统的四角立柱的形式,将前面的两根立柱通过弯曲变形放在靠后的位置,扩大了检阅人的视野,方便了记者拍照。
“站在我的位置,抬头正好可以看见高悬在人民大会堂上方的国徽,还可以看到大会堂入口处雕刻的中国传统纹样。”从那一刻起,整个检阅台的颜色基调和材料已经在鲁晓波脑子里有了雏形,那就是一定要和国徽的颜色以及天安门广场环境色调保持和谐。
设计之前先研究太阳照射角度
接下来设计进入实质性的阶段,鲁晓波带着几个研究生,从研究北京地区夏季上午9时以后的太阳照射角度和太阳运行轨迹开始,然后运用计算机辅助模拟阳光角度和阴影的变化,通过气象资料研究北京地区迎风面的风压,以满足检阅台在6级风中保证稳定的要求,前后经过了3轮方案的调整和细节的完善。因此,最后的外观效果图从他们的手中通过外交部移交到承制单位已经是半年之后了。
一个检阅台是一项系统工程
北京重型电机厂是一个以生产大型火力发电设备为主的大型综合电工装备企业,为什么将检阅台的承制任务交给他们呢?北京重型电机厂党委副书记陈计科透露,他们厂已经不是第一次承接这样的制作任务了。此前,他们曾经先后承接过大会堂专用的照相椅、折叠照相梯、大会堂室内检阅台、户外检阅台的制造任务。这个带遮阳篷的户外检阅台已经是他们制作的“第三代产品”了。这些礼仪用品代表国家形象,技术虽然不复杂但细节处理上却要求精益求精,一个普通的检阅台,就要涉及到铝合金和不锈钢的焊装、牵引车的改造、非标准大型结构件的铸造等多项技术,对承制单位的综合设计加工能力要求极高,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所以外交部礼宾司才选中这样的技术密集型企业。
立柱粗细就试验了半个月
鲁晓波教授谈起设计方案的感受时说:“由于工艺要求高,我当时就预料这个方案对于实施加工的厂家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工时间比较长就是其难度的一个表现。在北京重型电机厂,检阅台项目组组长王德生指着足有一尺多厚的“检阅遮阳工程资料”对记者说,这还不是全部的技术资料。这个项目之所以称为一个工程,因为这个项目还涉及与之配套的用于装卸运输的牵引车、可移动式库房、用于移动库房和检阅台的配套车轮,检阅完毕,货车改造成的液压传动叉车可以迅速收拢厚重的地毯。将检阅台的踏板拿开,检阅台四个角的隐形千斤顶将检阅台支起,安装上车轮就可以由牵引车带回库房。
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王德生他们不知做了多少次试验,仅仅是计算和试验四个立柱的粗细和结构刚性,就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研制才达到满意的效果。一方面,要尽量减轻顶篷的重量,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装修的需要,这样整个顶篷就采用了铝合金结构。北京地区多风,在风力作用下检阅台的顶棚很容易颤动,为了减轻颤动,取得一个最佳效果,“常常连做梦时都想着这个”。王德生对此深有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