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澜:游走在“文化人”和“企业家”之间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18日07:26 安徽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有媒体评点说,国内著名电视主持人中,只有杨澜成功转换角色,摇身一变为企业家。
身为电视节目制作人,杨澜要对节目质量和观众负责;而身为阳光文化媒体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澜则要为公司业绩和股民负责。“企业家”和“文化人”有时候难免打架。
“比如做一个节目需要20万才能做出最好效果,作为文化人或者电视人,当然希望节目效果臻善臻美。但是你又很清楚,投入超过一个界线就会发生效益递减,就赚不到钱,所以企业家的这一面就会说:不行!投入每一分钱,都要在屏幕上体现出来。”
但是也有文化人占上风的时候,杨澜说自己放弃过不少投资机会,因为做阳光不只为了赚钱。
对杨澜来说,身兼两职最大的矛盾是“时间不够用”。《杨澜访谈录》每年广告额上千万,销售到全国几十家电视台,是阳光惟一一直赢利的金牌电视栏目,但是因为杨澜管理公司分身乏术,只能每周制作一期。
“栏目时间有限,不得不忽略和放弃许多有趣的人物和话题。所以我们正在物色几个30岁以下的主持人,准备做一些更年轻化、更尖锐一些的访谈节目,比如关注大学生话题,关注flash这样的新鲜事物。”
更令杨澜兴奋的是,阳光终于可以着手拍摄制作一些“可以留得下来”的纪录片。投资上百万拍摄的纪录片《郑和》是沿着他率领船队七次航海的路线实地拍摄,并邀请国内重量级文化人加盟制作的。而李鸿章、李叔同,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著名民族资本家,也将相继进入阳光纪录片的视野。
这样大制作的纪录片,阳光现在一年也只能制作10个小时。但杨澜希望这几部“高品质”的纪录片能为阳光确立新的风格和口碑,迅速占领海外市场。在海外,一个小时纪录片节目的市场价格高达数千乃至上万美金。用赢利的模式来做文化,对阳光来说也许并不遥远。孙丽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