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李斌)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2001年,虽然我国管辖的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说。 国家海洋局日前组织实施了2001年度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工作,并对海洋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岸海域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进一步扩大,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王飞说。 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与上年比减小了3.3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污染仍然较重,局部海域环境呈继续恶化趋势,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扩大了约4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业区集中的大中城市沿海近岸海域,全海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磷酸盐。 大连湾、锦州湾等局部海域海洋沉积物受到较大程度污染,其他海域沉积物质量基本状况良好;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基本良好,但兴城、深圳湾等个别地点贝类体内仍残留镉、石油烃、砷等污染物;海洋赤潮频发、危害严重。 据了解,各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污染程度较重,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占海区总面积的24.6%;东海中度和严重污染的面积最大,约4.1万平方公里。(完) 我国赤潮发生频次增多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李斌)一定意义上说,赤潮是海洋环境的一面镜子。去年我国海洋环境在这面镜子的折射下显得“面红耳赤”:2001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7次,累计面积达15000多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造成经济损失约10亿元。 “我国赤潮呈现出发生时间提前、发生频次增多、影响范围扩大的特点,对海洋渔业构成严重威胁。”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司长李晓明说。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王飞说,赤潮频繁发生海域多为受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较重的海域。大面积赤潮主要集中在东海、渤海和黄海海域。 具体从海区而言,77次赤潮中,渤海20次,黄海8次,东海34次,南海15次,分别比上年增加13次、4次、23次和9次;发生赤潮较多的省份是浙江26次,辽宁17次,分别比上年增加19次和11次。 赤潮灾害严重威胁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并给海洋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去年5月中下旬在长江口外及浙江附近海域发生的赤潮,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仅舟山市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0万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