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婺源古文化”(人物)
2002年9月13日00:21 人民网
|
金宗炳
在“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中国书乡之县”江西省婺源县,出了个程永红。几年来,他把经商积蓄的几百万元全扔在了收藏民间古文化上,至今负债几十万元,但他创办的婺源古代民间民俗博物馆却越来越有名了。
35岁的程永红是学美术专业的,曾在县文联工作,后来帮妻子办了一家“永红广告部”,生意做得挺红火。
婺源不仅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出过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铁路专家詹天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而且历史上婺源经商的人多,当官的人也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婺源古属徽州府,至今保留了大批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婺源旅游事业的发展,一些民间的古文物相继流失。程永红坐不住,与妻子商量,拿出家中积蓄,用来抢救民间的古文化,做一件对婺源有意义的事。
1997年,程永红开始了婺源民间古文化收藏。刚收购不到两个月,他就“走眼”了———花了26万元购买的一批古董文物绝大部分是假的,只值2万元。这样的“学费”,在以后几年里他缴过不少。
在程永红的藏品里,有不少是婺源人的宝贝。1999年的一天,程永红还没起床,一个古董贩子敲开了他家的门。程永红一看文物,如获至宝。原来是清代著名科学家、婺源县冲田村人氏齐彦槐(号阴山)在道光九年(1829年)尝试制造、失传了170年的天文仪器“中星仪”。背面写着“婺西冲田阴三造就于道光九年冬月”字样。他出了3000多元钱买了下来,然后将宝贝捐献给了婺源县博物馆。
今年6月8日上午,程永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以高出收购价10倍的5000元,买下了一个“敕命”箱。这是一只清朝初年的“敕命”箱,用来装皇帝圣旨的箱子。婺源当时当官的多,五品以上立了功,皇帝就要下“敕命”表彰。
婺源的建筑属于徽派文化,堪称是中国的“艺术宝库”。婺源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三绝在中国建筑史独树一帜。而婺源的木雕更是一绝,它吸收了各地木雕的特点,形成了婺源特有的风格。程永红经常下乡收购婺源三绝的代表作。有游客来看他的藏品,他总是热心地介绍:这是一块木“透雕”,中间有一个“福”字,由龙凤组成。构图的意思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要有“福”。透雕的周围以冰裂纹作为装饰,冰裂纹上还雕刻着梅花,其寓意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还收藏了一幅精美的木雕窗户护镜,这幅护镜形象地再现了明代文人墨客形容婺源人“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读书场面。
如今,在程永红这个私人博物馆里,陈列了明清家具、木雕、竹编、漆器、瓷器、字画、刺绣、古籍、银器、玛瑙、玉器等20来个品种1000多件珍贵的物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走进程永红刚开张的婺源古代民间民俗博物馆,人们会发现许多在其他地方博物馆见不到的东西。一只明代竹丝箱,长达30厘米,高达10厘米,小巧精致,竹丝取料细如发丝,在放大镜下,那竹丝看起来也跟头发一样细,无法想像古人是怎样削制和编织出来的,专家把它誉为“当今世上无一能者”。一个盖子像斗笠一样的皮具,任你怎么猜测也难以知道其用途,原来那是存放顶戴的器具。在博物馆里,还有更绝妙的“三用提壶”,它用青铜打制,体积比电水壶大不了多少,往漏斗里灌水到壶内,在圆灶内烧上炭火,灶上用来烧菜,水开后,边上罐内的饭就焖熟了。吃罢饭,还可从壶嘴上倒出开水来喝。据程永红介绍,这是婺源古代有一对夫妇为了儿子进京赶考,专门请人设制的器具。
程永红告诉笔者:“办婺源古代民间民俗博物馆,就是想给婺源人留下一笔文化遗产,借助婺源的文物来说说婺源的文化。我干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亮点和意义。”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2年09月13日第三版)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