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风光 |
| 热情好客的蒙古牧民 |
| 草原风光 |
即使成吉思汗复活,他也会感到郁闷:21世纪的内蒙古草原,已经不能养活他征战天下的剽悍骑兵了。 牛羊都快没的吃了 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人保力格从5月来到白音郭勒草场,搭起蒙古包,开始放牧,这要持续到9月。然后,他便要回到远方的定居处过冬。在记者来到的时候,他的一百多头羊、三四十头牛正在山头上静静吃草,但草已很稀疏了。 蒙古包里的火塘上散发出酥油茶的香气,蒙古包旁停靠着货车和摩托车。保力格面色凝重地说:“我们最苦恼的是三件事:一是自然灾害,二是牧场和草场退化,三是牧民的收入跟不上。”他用清晰的普通话说。但平时,他一般说蒙语。 保力格说,尤其是最近几年,草场退化得非常厉害。去年,白音郭勒草场的许多地方,都露出地皮了。今年雨水好一些,草才长得稍好。 保力格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泉水”,而白音郭勒是“美丽的河”。但笔者看到,在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周围,时时可见寸草不长的白花花的沙地。保力格村中一些人已到附近的阿斯哈图石林做旅游生意了。 锡林郭勒的牧民素和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说,家中养了四百多头羊。再多,便养不活了。“草场退化得很厉害,牛羊都快没得吃的了。” 素和也在锡林郭勒的国家草场保护区做起了旅游,把马租给游客骑,上一次山20元。最多一天,他的马跑了八趟,收入几乎赶上卖一头小羊了。除此之外,他还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到北京去帮助当地的旅游公司驯马。 如今,高等级的柏油公路已经纵横于原本并无路径的草原,无数飞驰的日本吉普车已代替了成吉思汗的骏马。沿途,我们看到了被沙尘暴刮倒的云杉、干涸的河道、大片的沙漠以及丑陋的盐碱滩。这些,难道便是成吉思汗留给他的子民们的遗产么? 灾害成了草原的常客 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建立了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帝国竟那么快便崩溃了。 关于崩溃的原因,有各种说法,其中之一,即是这个横跨欧亚的帝国过于辽阔,信息的传递实在太困难,从而使危机难以及时处置。 如今,连在蒙古包中,也能接收到中国移动的信号。但草原崩溃的威胁,已远远超出了信息迟缓的严重性。 没有人能准确地说清草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退化的。但蒙古族人记得,至少在一百多年前,还不是这样的情形。只是到了19世纪末,大清帝国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因此开始鼓励人们到内蒙开垦。大群的内地人涌入蒙古族居住区,大量的草场迅速变成了农田。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又有更多的人来到内蒙。 克什克腾旗宣传部刘建华部长说,百年前,这里还是蒙古族的地盘;现在,蒙古族已成为了少数民族,在25万人中,仅占3万。 大批牧民走下马背,告别了追逐水草的日子,过起了定居生活。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定居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两三年后,周边的草地便光秃了。 在牧区长大的中央某驻内蒙新闻单位记者阿斯钢说:“不过,我认为,开垦和定居还是第二位的,最主要的,还是全球气候自工业化以来发生的巨变,包括温室效应,使得大自然越来越乖戾了。” 近年来,内蒙雪灾、旱灾、蝗灾频繁。刚刚发生的大兴安岭火灾,也再一次向世人发出了警告。而威逼北京的沙尘暴,已组建成一支更加浩荡的新型“蒙古大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