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温暖拥抱百姓 北京广外街道实践“三个代表”
2002年6月7日09:16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徐仁杰 张建新 王正忠 从京城西南广外街道采访回来,我们脑海里仍不时浮现一幕幕画面:居民小区树木环抱、花草簇拥,楼前花园里老人们三三两两闲适地晒着太阳,残疾女青年称心地微笑着,花甲“刺儿头”热心地张罗着……
广外街道实践“三个代表”带来的变化就在百姓身边、在百姓的赞誉中、在百姓的微笑里。
“刺儿头”的叙说
65岁的胡连德老人是宣武区人大代表,因为善于挑毛病、经常点评街道工作而被冠以“刺儿头”的“美名”。我们在三义里小区找到了他,听听他对街道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有何评论。
“我在广外住了多年。现在的职务可多了:党风监督员、安全监督员、供暖监督员,一共11个。”“听说您有个雅号?”“有这回事。”胡连德笑起来:“我是区人大代表,应该监督政府的工作。好的就表扬,有问题就批评。选民也要监督我啊!这两年广外确实有变化。街道工委结合实际实践‘三个代表’,为市民办了不少实事。具体说,广外的环境变美了,马路变平了、变宽了,市民生活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街道投资拓宽马路,把一批老旧居民房改造成了花园式小区,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这几年街道还在社区建了四十几个文化活动场所,安装了27套露天健身器材,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以前多多了。现在社会治安也比以前好了。警车歇人不歇马,昼夜巡逻,威慑和预防犯罪。我数了数,三义里小区周围就有治安岗亭15个!”
胡连德说,他当区人大代表,3年提了35件议案、建议。哪儿马路不平、哪儿缺路灯、拆马路市场后买菜不方便、看病难等等,这些居民眼前的事最终都得到了解决。“我觉得街道干部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这么说吧,凡是群众要求解决的马上解决,群众想解决的正在办,群众没有想到的也在计划之中。去年市社科院在我们宣武区搞了一次政府满意度市民测评,广外的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医疗和社区安全都排头一个,不简单。”老人讲了刚刚发生的一件事。“五一”前夕,某单位自管住房拆迁,因资金不到位遗留的渣土迟迟没清运。风起沙扬、污染环境,影响了周围居民,胡连德得知后赶紧向街道反映,街道派人忙了4天4夜,把渣土全部运走了。
盛开的“红莲花”
温和善良的郑桂玲上初中的时候,痛苦降临在她的家庭:父亲去世,母亲和两个哥哥患有先天性神经肌肉萎缩,行走困难。没多久,她也感到走路越来越不灵便,最终残疾无情地降临在她身上。这个家眼看就要坍塌了……
5月12日,我们走进位于马中街三义东里的郑桂玲家中,看到的是郑桂玲和她母亲如意的笑脸。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房间收拾得整齐干净,窗口悬挂着漂亮的中国结,冰箱上摆放着盛开的红莲花。坐在床沿的郑桂玲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亏党组织和街道干部帮助、安置。
全家陷入绝望的时候,街道和居委会干部一次次来慰问。街道为她和她母亲办了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能享受385元的政府保障金。街道还送她到区残联康复中心学习手工编织。窗口悬挂的中国结就是她亲手编织的!去年她编织的中国结为她挣回2500多元收入!
郑桂玲拉着陪同我们的一位女干部的手说:“你更是好人!”这位女干部叫周军,是广外街道民政科负责残疾人事务的专职干部。周军介绍说,街道工作直接面对百姓疾苦甘甜,街道党组织多次组织干部讨论学习“三个代表”。帮扶困难群体是广外街道的工作重点之一。现在街道1427名登记办证的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就业安置率达到95%。街道成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开设了“温馨之家”和热线知心电话,动员残疾朋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交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盲人按摩、电脑文字处理、篆刻、软陶、编织等,教会他们一技之长。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热心的周军干了8年残疾人工作,按公务员规定5年应该轮岗。可是街道里的残疾朋友不愿意她走,她自己也同残疾人有了感情不愿意走。街道特例没有让她转岗。
外地人的“第二故乡”
马连道附近居民楼群中的广外街道政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是联系十几万广外人口的神经中枢。
1000平方米左右的服务大厅内,墙上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提示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发放的时间;电子触摸屏,免费取阅的“广外街道便民服务笺”、“市区政府规章文本”,大厅立柱周围设置的软皮坐席等,处处让人感受到这个街道和社区的现代气息、民本意识;大厅一侧为街道居民提供劳动事务咨询、失业登记、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办理就业证等服务,另一侧则是专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提供的“一站式”办公区。来到这里,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做工证、查验婚育证全部办齐。街道还设立了“外地务工人员维权工作站”,为外地务工人员提供民政事务、税务、工商、城管、计划生育多方面的咨询。外地务工人员说,到这里就像到了“娘家”。
说起这个维权站,还有一段缘由。去年春节前,广外街道辖区内某工地开发商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纠纷。眼看要回家过年,民工盼了一年的辛苦钱没有踪影,情绪十分激动。街道党政负责人迅即赶往现场控制事态发展,多方交涉,维护了民工的利益。从事发现场回来,街道工委书记杜灵欣和办事处主任王旭仍在思考:广外街道常年有2万多名外地务工经商人员,他们冬寒夏暑忙碌着,为首都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方便做出了贡献。身在异地,他们同样应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维权站于是成立了,从此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有了主心骨!
街道28个社区还选举产生了外来人口代表,外来人员也成为了社区的主人。社区基层组织为外地育龄妇女举办婚育知识、生殖健康讲座,工地开办了“民工文明学校”。广外街道成为了外地人的“第二故乡”。
我们在街道环卫所见到了37岁的重庆女工陈少芬,她一开口就是:“街道干部对我们外地人太好了!我不会说什么,就是要把工作干好,报答他们!”陈少芬7年前来到北京,披星戴月当上了马路清洁工。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刚上小学的孩子无人照顾,她就把小孩放在垃圾车里。小孩睡眠不足,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知道了这事,街道文教卫生科的干部们四处奔走,联系到附近的红莲小学,还让陈少芬免交了赞助费。质朴的陈少芬感激不尽,她承包了广外大街1万多平方米的保洁面积,晚上还照料环卫所的保洁车。她用自己的质朴、力气和出色的工作回报北京的好干部、回报党组织的关怀。去年,陈少芬在300多万北京外来务工人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北京市百名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受到政府的表彰。(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