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 社会要闻 > 百姓故事
洛阳一中年人做馒头闯出大市场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30日08:25  洛阳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年做馒头闯出大市场

  今年55岁的下岗职工王荣庆人到中年才开起了蒸馍店,如今蒸馍店已发展到3家,每天卖出的馒头由1000个增加到近万个。蒸馍店不仅解决了一家老小生活问题,靠卖馒头的收入还购买了两套住房。回想7年来的辛勤创业经历,王荣庆感慨万千:“有志不在年高,创业不分早晚。”全家下岗

  王荣庆下岗前是汝阳县老城粮库副主任。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7年,时年48岁的王荣庆下岗了,单位每月仅发180元生活费。坏消息一个个接踵而来:不久,在汝州市梨园煤矿工作的长子夫妇双双下岗,同在粮店工作的次子夫妇也双双下岗,而王荣庆的妻子王素英本来就没有工作。一家人生活骤然陷入困境,今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王荣庆一家人陷入了苦苦思索之中。艰难创业

  创业又何尝不是就业呢?王荣庆决定从零开始,在创业中实现就业。他多方考察市场,觉得只要肯吃苦,在县城搞一个蒸馍店肯定有生意。老伴及子女支持他的想法,一家人决定开办蒸馍店。万事开头难,他们跑遍县城的大街小巷选场地,多方筹措资金。一家人虚心求教提高技术,起早贪黑,开始了创业之路。

  馒头虽小,却综合了和、发、揉、蒸多项技巧,稍有失误,馒头吃不了,又卖不掉,经济、信誉都会受损。经过反复摸索,王荣庆最终掌握了关键技术。他们蒸出的馒头克服了机制馍外观扁、平、虚和口感不好的通病。

  蒸馍是个辛苦活。面粉经过手工和、揉及机械成型后,还要经过细揉再成型。一笼18层近千个馒头,4个人得连续揉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笼格摞起有2米多高,抬上抬下实在不易。每天1时全家人就得起床干活,其辛苦程度,常人难以想像。王荣庆一家人始终将满腔热情倾注在蒸馍店那一方小天地里。收获希望

  洒下汗水,收获希望。开始时,王荣庆雇几个人用车拉到大街上叫卖,后来馍店有了口碑,逐渐发展到几十辆卖馍车主动到店里批发,生意日益红火。1998年前后,县城馍店一时达到十余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少馍店昙花一现,被挤出了市场。

  王荣庆一家坚持不用添加剂超标的面粉,尽量做到每个馒头量足质优,以诚信吸引回头客。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一家人不敢懈怠,购置了6辆三轮摩托车,改经销商到馍店提货为送货上门,风雨无阻,经营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业务扩展和消费需求的激增,王荣庆又开了两家分店。王荣庆家制作的馒头畅销整个县城,并扩展到周边6个乡镇及汝州等地。回报社会

  馒头生意越做越大,收入也相应增加了,7年来,王荣庆家不仅早已解决了自家的生计问题,还上缴税金6万多元、工商费近万元,并且接纳了15名下岗职工和社会无业青年。

  由下岗职工到馍店老板,从全家下岗,到不但自己一家人就业,还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王荣庆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本报记者 孙利华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