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分依赖投资,导致生产资料需求超常增加,这是一系列短缺背后的真实原因
10月中旬以来,浙江全省逐渐被一场柴油油荒的阴影笼罩。
在杭州市区,限量加油大约从11月10日开始,一辆车一次最多只能加150元。中石化杭州石油分公司下57个加油站已全面执行这一标准。为了保障杭州市区柴油需求,11月10日开始,杭州周边已有45家小型加油站陆续关门。
在义乌市,各个加油站均对车辆实行限量加油,一般以一次加油20元为限。据义乌石油公司业务科冯科长介绍,现在义乌柴油供应的批发价已超过零售价,出现批零倒挂现象。“有的私营加油站顶不住压力,已经关门。”
东阳的情况大同小异。据东阳白云加油中心陈站长介绍,来此加油的外地牌照和过境车只能限量在30元或50元。
台州一些加油站规定,每辆车每次只能加50元或者100元的柴油。在一些加油站上,排队加油的汽车排到了公路上,使得个别地方的交通也出现了堵塞。
乐清、长兴、余姚、嘉兴、宁波、萧山、余杭、绍兴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柴油供应紧张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柴油黑市和非法盗卖。台州黑市上,每升柴油的价格已经上升到3.5元,但仍是有价无市。杭州的个别加油站将每升柴油从3块9左右提到了4块钱。
柴油的短缺已影响浙江经济的正常运转。
在台州键跳港,正在建设之中的浙江华龙造船公司,断断续续地停工已经有快两周了。老总陈志远一脸焦急:“100块钱的油一条船两个小时就没了,船厂的挖掘机因为没油已经不得不停工了。我通过一个关系很不错的石油公司总经理才搞到四桶油,还是远远不够用。”
陈志远还说,“现在台州因为没有油停工或者开工不足的企业太多了。现在各个企业、行政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到处找柴油,其他什么事都放下了。”
《瞭望东方》了解到,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广东、广西、云南,大半个中国的成品油、尤其是柴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应紧张,不少地方出现了柴油断档并采取限量销售措施。
供应未减
突如其来的短缺,是不是由于柴油供给出现问题?
控制着浙江大部分油品市场的中石化浙江石油公司近一个月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该公司业务部门的王科长向《瞭望东方》透露:最近几个月,公司向浙江全省投放的成品柴油比正常情况下增加了20%,杭州地区增加了30%,但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全国成品油供应的两集团得到的数据表明,全国范围的供应也没有减少。据中石化董事长秘书局严小姐提供的数字,占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60—65%的中石化,今年前三季度的柴油市场供给增加了6.18%。另据中石油提供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原油加工量和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汽油和柴油的供给量增加都超过了10%以上,柴油更达13.6%。
但问题是,产量的增加未必直接等同于国内市场供给的增加。中石油上海销售公司副总薛华石对此进行了解释:
首先,9月份欧佩克宣布减产后,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国内生产成本比较高。两大集团为避免遭受损失,采取了更为谨慎的低库存策略。
其次,非典期间国内市场出现大幅萎缩,迫使两大集团安排了较多的出口计划,产品内销部分安排较少,因此在需求突然上升后,短期内供给不能跟上。
第三,由于油品的特殊性,目前国内非国营石油成品油的国际贸易口开得比较小,并且有配额的限制,这使得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国内需求的路径变窄。
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陈大恩教授则认为,目前出现的“油荒”与国内产品油定价机制的缺陷有关。2001年10月,国家计委改革成品油定价方式,把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和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挂钩,并允许两大集团的成品油零售价格上下浮动8%。陈大恩说,由于“盯住”定价机制固有的滞后性,还有中国成品油市场特殊的消费结构,目前的油品价格难以反映成品油市场的真实状况,使得供需难以吻合。
所谓“特殊消费结构”,指的是中国成品油消费市场的柴汽比(柴油用量与汽油用量之比)偏高。目前中国消费市场的柴汽比大约是2:1,而欧洲2000年的柴汽比只有约1:1,北美的只有大约0.2:1。而中国炼厂油品生产结构长期无法对接需求结构,客观上也造成了结构性的供给不足。2003上半年二季度柴汽比上升到1.82:1左右,但仍然与2:1消费结构有不小的差距。
祸起缺电
即便中国成品油市场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总供给仍有不少增长,在考虑“油荒”的原因时,需求的超常规增长就值得注意了。
浙江省石油公司总经理张海潮估计,浙江省柴油消费量在近几个月增加了20%以上。张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近期浙江省电力供应紧张,从而导致自备小发电机消耗的柴油大幅度增加;省内沿海地区渔业旺季的到来,导致10月份渔用柴油消费增长较大;非典结束后,社会购车每月大幅度增长,车用的汽、柴油消费量也随之增长。
其实,电力供应的缺口正是浙江柴油紧缺的关键因素,这也被浙江石油公司的王科长反复强调。2003年1到9月,浙江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电力供应随之出现巨大缺口。1—7月累计,浙江工业用电量增长更达24.0%,浙江全年用电量缺口大约在50亿千瓦时左右。电力紧缺将使浙江全年GDP至少减少100亿元左右,影响GDP增长率约0.6个百分点,超过非典影响。
杭州市电力局调度中心主任邱伟成介绍,进入11月由于天气变冷,用电负荷上升,杭州周边县市每天都需要拉电10万千瓦左右。考虑到浙江省经济和用电量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4年的用电形势将仍十分紧张,缺口可能会达到130万千瓦。
不惟浙江,整个长三角的电力供应都存在巨大的缺口。
11月6日,江苏制定出今冬电力错峰方案。有关人士介绍,预计今冬江苏最大电力缺口约为365万千瓦,相当于今年夏季高峰缺电水平。而这,正是江苏2003年前三季度工业增长比浙江还高0.3个百分点的直接结果。
据上海市电力部门预计,今年冬季上海用电最高负荷将达到1325万千瓦,供电缺口将达到205万千瓦,明年夏季上海实际高峰电力缺口将达到4.4万千瓦。而在上海,前三季度的工业增长也达到了21%,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
电力的紧缺和工业高速增长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于发电和动力的柴油直线飚升。加上前述一系列原因,柴油市场的供不应求遂成必然。
油荒背后
如果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观察这次“油荒”,问题就不仅仅出在柴油和电力身上。今年以来,在中国大地上演的是一副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的图景。
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数据,2003年前三季度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已经上升了7.3%。原油价格上涨2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钢铁价格已经平均上涨20%左右;炼焦用洗精煤核工业锅炉用煤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5.63%和15.45%。
生产资料涨价的背后,是固定投资的空前增长在支撑。2003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如钢铁业投资增长150%、纺织业投资增长626%,均达到了空前水平;汽车与房地产开发,还有一些国有大中型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增长也很惊人。
但与此同时,2003年前10个月的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总体增幅仅为8.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平均比去年同期只上涨0.8%。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的背离,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动力一目了然。一位专家认为,在政府要求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下,由于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始终不振,使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分依赖投资,导致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需求超常增加,进而导致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和进一步的投资冲动,这才是一系列短缺背后的真实原因。(吴立波/上海 浙江报道)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