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开始对巴格达进行轰炸后仅仅几个小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就通过电视向国人发表讲话,重新表明法国的立场。希拉克虽然对美国未经联合国批准就开战表示遗憾,但没有进一步责难美国,只希望战事尽快结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可能少,并表示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责无旁贷地应由联合国来发挥作用。
法国很快宣布,万一伊拉克使用生化武器,法国就要转变立场,甚至参与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接着,法国又宣布,如果美国战机要通过法国领空去打伊拉克,法国完全同意,因为作为美国的“盟国”,这是它的义务。4月1日,法国明确宣布“法国站在美英一边”,虽然它仍然对美英联军在伊拉克进行的这场战争的合法性持强烈保留态度。美军攻陷巴格达以后,法国官方和媒体都表示高兴,说萨达姆独裁政权垮台了,法国的一个目标实现了。但在美国看来,这一切表示为时太晚,不足以弥补法国此前对美国造成的伤害。开战后,法国一方面注视着战局发展,另一方面以为自己手上还有一张牌,在日后涉及这场战争的合法性时可以打出来。但布莱尔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回过头去为这场战争正名。这样,法国手中的牌在无形中就丧失了。
关于战争合法性的问题,国际社会不是第一回面对。近的如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就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远的如1956年英法攻打苏伊士运河也没得到联合国批准,都过来了。此外,法国提出战后重建要由联合国发挥中心作用,这本身也包含着两难:不借重联合国,法国将被排斥出局;而让联合国来搞重建,则为美国解决了战争的合法性问题。
即便如此,美国也不干,它摆出了一副要将“单打独斗”进行到底的架势。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国不会说:好了,现在仗打完了,我走了,给你联合国腾地方。他说:“美英联军在政治上冒着风险,在经济上从两国的公共财政上出资,在伊拉克战后重建和成立一个对伊拉克人民具有代表性的政府上,理所当然地由美英发挥中心作用。”美国总统布什则明确地将联合国的作用界定在组织人道主义援助上。五角大楼已经为美国对伊实行军事占领期间的过渡政府搭建了班子,并决定最后不经过联合国,而是直接把权力转交给伊拉克人。在围绕战后联合国作用的新角力中,美国更加独断专行了。
不仅如此,开战伊始,美国就把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一些项目指派给美国公司,并宣布停火以后也不准法德等国参加投标。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说,法国要为它反对这场战争和否决北约协防土耳其付出代价。美国这副独吃独呑、不容他人染指的蛮横相令法国心里憋气。不仅不给合同,沃尔福威茨还说伊拉克所欠的外债也要一笔勾销,因为这些钱是借给萨达姆购买武器和镇压工具以及修建宫殿的。若真这样办,法国又要损失80亿美元。眼见摆在桌上一个大蛋糕却分不上一口,自己带来盛蛋糕的盘子又要被没收,法国怎能忍受?法国媒体说,按国际法,取消债务不能单边决定。希拉克发表声明说,伊拉克的石油应该属于伊拉克人民。
4月12日《费加罗报》发表社论说:“从历史上看,美国从来不是一个殖民国家,但它今天却正面临着‘老欧洲’国家非常熟悉的殖民上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法国只有一个义务,即向它的老盟友主动提供帮助。对美国的失算幸灾乐祸、讥笑它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都是幼稚的。我们不要搞错了,把占领下的伊拉克变成又一个索马里将是整个西方的失败。”这段话有明显讨好美国的味道。早在2月27日的法国《解放报》上有一篇署名文章,题为《希拉克寻求什么》。该文作者认为,当年因两极对峙,戴高乐可以借重苏联搞平衡,而今苏联消失了。言下之意是,今天同美国争斗更难。
记者同几位法国学者讨论法国在这场伊拉克危机中的立场,他们说法国的原则立场没变,只是在策略上有变化。此言不虚,危机之初希拉克就说,法美之争关乎今后的世界秩序问题,近日他还说“我们已经不再处于由一两个国家来承担另一个国家命运的时代了”,“明天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排除单边主义的多极世界”。正因为此,法国在道义上是得分的。其实,还有一点也没变,即面对现实,用实用主义的办法维护法兰西的利益。这正是戴高乐主义的出发点。美国虽然可以赢得这场伊拉克战争,但它在道义上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要在伊拉克赢得和平,则是一件比攻城拔寨更难的事。美国为恢复伊拉克的秩序,已经在求盟国帮忙。另外,专家估计伊拉克重建费用大约要1000亿美元(有一说为500亿到3000亿美元),美国由于当前经济形势不好,只能出资300亿美元,剩下的还要靠盟友们作贡献。所以,美国对法国的惩罚不会没完没了。至于反恐、防止中东地区局势恶化、防止西方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等,更需全球合作,美国还是需要法国的。
近日,法国在与美国缓和关系的同时,又与英国修好,想把英国拉到“老欧洲”一边。与此同时,法国又与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磋商欧洲共同防务问题,又去中东阿拉伯国家活动,极力使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保持影响力。2000年4月,布什在竞选总统时说:“如果我们表现得狂妄自大,世界就会怨恨我们,而如果我们表现得谦虚而强大,我们就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如果美国将这样的清醒认识表现为谨慎的行动,法国将会非常欢迎,只怕美国做不到。
(本报巴黎4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