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真实的市长,”于小千说,“他身上所具有的不仅仅是领导才能,还有认真的态度和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去年7月,北京一位一线医务人员将市政府此前采取的“多管齐下”措施称为王岐山的“鸡尾酒”。 这道“鸡尾酒”的配方被归结为五味:果断隔离,封杀非典病毒;准确统计,如实通报疫情;整合资源,多收早治患者;分类收治,严防交叉感染;群防群控,阻断非典蔓延。 这位医务人员说,北京非典发病率明显下降,治愈出院率明显增长,“鸡尾酒”举措的功效可见一斑。 不难想见,整个SARS战役中,作为“鸡尾酒”的主要调制者,王岐山每天都要面对千头万绪。而众多的事实表明,他是一个重视细节的指挥者。 2003年5月12日上午9点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郑鑫在北京急救中心接听120“非典”热线。当时,一个电话让这位年轻的志愿者“大吃一惊”———“你好!我是王岐山。你们工作辛苦了!”。 “当时我很有些紧张。”郑鑫说,代市长仔细询问了市民们关心的话题,并向他了解热线数量的变化。 “我感到他很精明,问题直切要害。”王岐山平缓的语速也给郑鑫留下了深刻印象,“很有人情味。就像老师、长辈一样给我们指导和激励。” 海淀医院院长于小千也清晰地记得发生在他和王岐山之间的一个场景。 海淀区曾是北京SARS重灾区,刚建院不久的海淀医院,从去年5月9日开始,被整体改建为“发热门诊”医院,每天平均接诊、排查200多位发热病人;院内可使用的200多张病床,则全部收治确诊和疑似患者。 “当时是北京SARS防治最艰苦的时期,卫生系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一些医院建立发热门诊,希望通过隔离检查所有发热病人来切断传染途径,5月15日,王市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到海淀医院检查防控工作的。”于小千说。 王岐山一下车,就与护士们逐一握手交谈。当时,发热门诊的入口两边都是临时建起的隔离墙。王岐山看到后,立刻快步往那里走去。 “我们突然意识到市长连口罩都没有戴,没有任何隔离措施———大家立即跑上去拉住他。”于小千回忆,“我就是那么拽着他的袖子,把市长从离发热门诊的通道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拽了回来。”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真实的市长,”于小千说,“他身上所具有的不仅仅是领导才能,还有认真的态度和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这一天,在海淀医院尚未装修的门诊楼二楼平台上,王岐山听取了海淀区卫生局和海淀医院的工作汇报。于小千当时大胆说出了医院的忧虑:指定收治发热病人的医院,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巨大,正常门诊也都逐渐停止了,他担心对医院损失的补偿难以到位。 “我提这个问题之前很犹豫,没想到王市长的答复非常干脆。”于小千说,王岐山当时表态:“(抗非)经费一定要落实,千万不能让一线的医护人员因此影响工作。” 海淀区卫生局局长刘恪回忆说,从5月8日决定下达到5月9日开始全面收治发热病人和SARS患者,海淀医院仅用90个小时改建了一座住院楼,其数百万元花费很快从区财政全部兑现。 “事实证明,发热门诊在SARS防控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堵漏’作用,而王岐山市长的海淀之行的确给了大家往前走的信心。”刘恪介绍,5月15日之后,海淀区防控形势迅速明朗,20日左右,发热病人的数量开始明显下降。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