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清明前后,先后去世、停灵29年、16年的蒋介石先生和蒋经国先生,将正式安葬于台北县五指山军方“示范公墓特勋区”。蒋家父子作为特殊的政治人物,加上他们去世时留下的“暂不安葬”的特殊安排,联系到现时台湾政局的特殊状况,安葬一事当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当年停灵为思乡
蒋介石病故于1975年4月5日,16日在“国父纪念馆”举行大殓后,灵榇暂厝于大溪慈湖宾馆。蒋经国病故于1988年1月13日,30日在“忠烈祠”举行大殓后,灵榇暂厝于至大溪附近的头寮宾馆。慈湖距离台北约60公里,在上世纪60年代,蒋介石在视察时认为此地风景犹如浙江溪口,于是在此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行宫”,定名为“慈湖”,以寄托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同时也表示过世后因为无法回到大陆,可以暂厝于此。头寮宾馆也为中国传统四合院风格,地处大溪前往慈湖的路上,距离慈湖约2公里,最初也曾是蒋介石的住处,后来蒋经国前往慈湖“谒陵”时有时住在这里,在故世后则停灵于此。因此,当地也被称为“大溪陵寝”。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几乎活动终身的蒋家父子,谁都没有下葬,他们在等等什么?
蒋介石生前的最大愿望,是能够“光复大陆”,回到家乡,因此至死也没有忘掉自己的“责任”和“愿望”,他在遗嘱中表示“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呼吁台湾当局要“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蒋介石病故后,蒋经国十分清楚其父的思恋,借助传统方式帮其了却心愿。入殓时完成按照浙江家乡的风俗进行,亲手为其父穿上7条裤子和7件衣服,外罩长袍马褂,铜棺里放有《三民主义》、《唐诗》等生前爱读的书。与蒋介石一起入殓的的公文包里,放着《国民党党员证》,不忘自己是国民党的“终身党员”;放着《中国大地图》,无法割舍对祖国和领土的思念;放着两岸军事部署和记录,至此不灭“挥师西进的雄心”。同时国民党当局决定把蒋介石的灵榇暂时不安葬,“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蒋经国突然去世时也是这样,对两岸暂时分离现象没有结束,对自己无法回到家乡,难以暝目,遗嘱中希望国民党当局“努力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业,为共同奋斗之目标”,“加速光复大陆,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大业”。当时的蒋方良、宋美龄、蒋纬国和其他蒋家成员,以及台湾当局,根据死者的愿望,仿效蒋介石移灵方式,把蒋经国的灵榇暂时停放在头寮,等待迁回故乡。显然,作为中国人的蒋介石和蒋经国两位老先生,无法摆脱“年轻时求索奋斗走四方,年老后落叶归根返家乡”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台湾和大陆一样同属于中国,虽然只是海峡相隔,但是与历史上无数先贤一样,落叶归根,人老回乡,难以忘怀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南京,难以忘却故土和家乡。
造成蒋家父子“孤岛寄老骨,千里念家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相忘”这一人生悲剧的,是由于长期坚持“反共”信仰、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拒绝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所致。对于蒋家父子对大陆、故土和家乡的盼望之情,祖国大陆不计前嫌,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进行协助。只是由于蒋家父子生前坚持“汉贼不两立”的立场,坚持“三不政策”,导致两岸无法就包括“移灵”在内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由于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后顽固推行以“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导致两岸政治商谈无法启动,无法就蒋家父子“移灵”一事进行安排。在这一背景下,蒋家提出对两位前辈就地安葬的建议。
如今入土求“太平”
如何安葬蒋介石、蒋经国先生,国民党方面在1996年曾经进行过“热烈讨论”,当时由蒋纬国正式向当局有关方面提议,国民党专门成立了相关机构。国民党中央“移灵小组”由召集人蒋彦士出面,提出了“先安葬台湾,等两岸统一之后再奉安浙江”的“两阶段移灵方案”。当时健在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表示赞成,亲笔写信给“移灵小组”同意这一方案。反对这一安排的是蒋纬国和蒋经国的三儿子蒋孝勇,坚持“两蒋”“一定要葬在大陆”。由于意见相左,再加上国民党在李登辉的主持下,在政坛上的作用力大幅下降,在“实质台独”路上越走越远,因此不具备“两蒋”移灵的可能。
今年1月27日,蒋经国夫人蒋方良和蒋纬国夫人邱如雪代表蒋家成员,致函军方负责人,申请把蒋介石、蒋经国的遗体入土安葬。在与相关机构协商后决定:“两蒋”安葬在五指山军方公墓的“特勋区(亦称‘上将一区’)”,此区现安葬有17位“一级上将”和获有“青天白日勋章”或“国光勋章”的特殊身份的将军,蒋纬国和前“总统”严家淦也葬在此墓;成立“移灵奉安筹备委员会”和“国葬典礼办事处”;开始造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由“国防部人力司司长”吴达澎负责。陈水扁对此表示,“尊重家属意愿,并依国葬法妥慎办理,用示尊崇”。
让蒋家把“暂厝”改为“入土”的因素有四:一是蒋家妯娌还在。随着蒋纬国和宋美龄的先后过世,与蒋介石和蒋经国同时代的人,只有蒋方良和邱如雪还健在。作为蒋家的长辈,特殊的经历和责任,促使其必须在有生之年完成“两蒋”的安葬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两妯娌作为蒋家“分量最重的家长”、“真正可以讲话的人”,也有权威有能力解决好此事,一方面让家族成员都了却“一桩悬而未决的心事”,一方面避免日后蒋家内部产生不同意见。二是按传统文化办事。“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习惯,传统“葬礼文化和习俗”认为,“奉厝”只是暂时的,入土才是自然的,如果已故先人不入土安葬,似乎他的“轮回之旅”没有了结,没有“家”的感觉,只能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因此,把“入土为安”当成“葬礼顺利的象征”和“一个好的结果”。蒋家正是出于对先人的尊重和祝愿,提出“入土为安”。三是受“街坊传说”的影响。长期以来,岛内一些“风水大师”指出,“两蒋的葬法均是采‘浮棺’(停灵),家中人丁会愈来愈单薄;遗体经药物防腐形成‘乾尸’,造成子孙的事业不顺,家族逐渐衰败”,这是造成“一门七寡”的根源,“未来能够入土为安,蒋家的运势也可望好转”。不管真假,这些传说极易传到已经取消“特权化”、完成“平民化”的蒋家,面对随着蒋经国去世后的8年间先后失正值壮年的4个儿子(后又有蒋纬国和宋美龄过世),这一连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现实,使得对“街坊传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而决定“移灵安葬”,换换“风水”。四是减少政治压力。民进党为扩大“台独”声势,把批判“蒋家专制”作为主要议题,侮辱、嘲笑、攻击蒋家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台湾社会从李登辉主政起就开始出现“非蒋化”,民进党执政后更是把“非蒋化”、“非国民党化”作为“去中国化”的一部分加以推行。对于暂厝大溪的“两蒋”,极尽侮辱、攻击之能事不说,一些“台独”的“民意代表”甚至要求删除慈湖和头寮“陵寝”的经费。蒋家担心的是,常常采取过激行为的“台独”支持者随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破坏暂厝大溪的蒋家父子的灵榇。与其总有这种担心,还不如“入土为安”。
对于安葬蒋家父子的决定,国民党方面认为“这是蒋家家属的决定,当然要予以尊重,外人没有什么好置喙的”,“入土为安比较好,这也是国人传统的观念”,国民党一定“全力配合”。民进党方面在表示赞成和展开安葬筹备事务的同时,另有他求:一是趁机砍掉一面旗帜。“蒋家对台湾毕竟是一个时代人物,许多人情感效忠支持的对象,这种没有实质政治影响力,却又具有族群情感依归符号的作用”,因此“两蒋”入土无疑间接成为“偶像褪色的象征”。二是赋予特殊的“政治标识”,把“入土为安”与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国家认同”联系起来,声称“入土台湾,代表两位‘蒋总统’对这块土地的奉献、认同与经营”。因而呼吁“今后蒋家人代代都能视台湾为故乡,认同本土主流价值,实践蒋经国‘也是台湾人’的宣示”。三是趁机宣传“台独”主张。一些“台独”分子声称,“反正日本人与国民党都是外来政权,国民党殖民统治方式比日本人更恶劣。如果两蒋不来台湾军事占领,台湾不可能再被日本人管,早就独立了,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甚至恶毒诅咒道,蒋介石和蒋经国是“生要做台湾皇帝,死不做台湾鬼,还浪费公帑派兵守陵”;“受其奴化教育的大中国沙文主义者,则心像浮棺那样悬浮着中国,不认同台湾”;因此“两蒋根本不是台湾人,移灵五指山公墓对国军是一种侮辱”。当然也有“大师级”风水师称,只要让蒋家父子“入土为安”,“陈水扁可以因此化解厄运,闪过流年,闪过一劫”。
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安葬在台湾还是安葬在大陆,都是祖国的故土。对于安葬蒋家父子一事,国民党一位元老说,“外界不要用葬在台湾就是爱台湾,归葬大陆就是不爱台湾”的“两分法”来看待。蒋家人决定让其已故之人“入土为安”是好事,同为蒋家人的章孝严说得更为明白,“不必排除未来移灵大陆的可能性,但在可见的未来,奉安台湾是应该的”。
华夏经纬网专稿 2004年7月16日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