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
在SARS暴发期间,北京曾出台一项措施,就是不让农民工回家。这对农民工数量有限的大企业来说或许能贯彻执行,但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如饭馆、发廊、小卖部等来说则很难,因为那里没人管农民工,也没人能够管得住。
李路路教授据此分析说,从SARS暴发看,中国城市社会还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因为中国整个社会的基础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非常严密的控制体系已经失灵。简单地说,过去的办法不行了,而新办法还没有。这就是中国城市在应对公共安全问题上存在的根本问题。他说,就拿北京这次强降雨导致交通瘫痪来说,难道人们不知道要下雨吗?知道。但是,人们事先并不知道雨后是什么样子。
李路路教授认为,一方面,城市既是一个有组织、高效率的社会,也是一个很脆弱的社会。城市化使更多的人相互依赖而共同生活在一起,城市各个部门相互紧密联系。假如哪个环节有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城市的瘫痪;假如城市人口分散居住,城市的社会公共安全相对就要好一些。
另一方面,城市社会里的很多风险原本就已经存在,但一个成熟的社会,都应有一套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机制。可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原有的社会控制体系已经实效,而新的控制体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都尚未建立起来。这本身就是对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胁。比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死了那么多人,整个社会仍然能够被有效控制,但去年和今年的两次SARS危机则非常明确地表明,中国原有的社会控制系统已经失效。
公安部消防局的一位负责人说,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各种火灾隐患还未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加快健全火灾救护的应急机制,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芬兰的紧急响应机制,可以在半个小时内让全国的人钻入地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火灾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
吕斌教授认为,城市越大越脆弱。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来说,在对城市要求越来越高效率、高精确率情况下,一个小螺丝可以导致整个体系崩溃。一方面,城市扩张得很快,大规模的人口集聚,在开发物业的同时,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在中国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很大一片住宅小区没有排水系统的现象,开发商只管盖房子,不管配套设施,这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即使配备了基础设施,还需要考虑其负荷能力。房子盖多了,积水往地下渗透的能力就会减少,这样就会出现安全问题。
洪大用教授说,“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心态是城市风险防范失灵的根本原因。这样管理城市,必然要使中国城市化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本,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损失。
在谈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暴雨危机处理时,刘能副教授认为,“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合理的危机监控和处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了,其知识储备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处理危机时,我国负责社会危机处理的整个国家行政机构,相互之间分割严重,配合生疏,部门利益保护倾向严重,很难达到危机处理所需要的协同作战和信息共享程度。
据了解,去年底开县发生井喷事故时,有些群众不是紧急向外跑,而是站在那里看热闹,感觉不舒服时,想跑已经跑不动了。这个建在村庄周边的气井,并没有制订出现事故时如何应对、如何组织群众撤离的预案。
记者还了解到,某市近年来频频引发火灾的以街为市、堵塞消防通道的问题,在整改时各职能部门往往相互推诿。去年8月发生火灾时,救火的有关部门都到了场,却很难形成整体效应,仅调运一个消防泵就花了半天时间。还有一些易燃易爆的高危行业,几乎所有的审批环节都有单位管理,但到了火灾预防阶段却没有部门落实。
刘能总结说,中国的危机处理系统跟不上危机爆发的脚步。他认为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共安全,目前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面临重重危机,但危机处理机制却不尽完善,危机对应策略的生产仍旧处在跟不上危机发展脚步的态势之中。
4.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政府和民众都有责任
洪大用教授说,社会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特点,不容易预测,但容易引起伤害,但城市的安全风险是可以降低的。那种简单地在城市里划分商业区、生活区、生产区,未必是好的做法,如果把人们的居住、购物、就业等尽量放在一个区域,这样就可以减少城市流量、降低城市社会风险。
吕斌教授还就城市安全问题提出四大建议:第一,在城市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要在关键节点上增加安全系数,如果多花钱能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是值得的。第二,城市化的规模、速度要理性。现在很多问题都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有关。第三,中国城市开发商一定要分担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靠政府单方面投入。第四,加强平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建设。
吕教授说,中国城市化在急剧发展,这让政府有些措手不及。现在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是有道理的,否则,就又会导致一大堆隐患,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北京和上海还算是好的,外地的城市问题更严重。有些在经济过热中进行的城市建设,其真正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也还没有到时候。因此,真正的安全隐患暴露的高潮尚未到来,“但愿我们的学费不要一次又一次地交”。
刘能认为,在解决这些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首先,要建构起覆盖面广阔的社会安全网;其次,要加强危机应对方面的立法建设(如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第三,政府的危机管理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都应该有较大提高;第四,要建立起各部门联动、信息和资源共享,重视专业知识在控制危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吕斌教授也认为,城市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政府与民众都有责任,整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畅通的网络。不过,在危机预警发出后,市民一定要理性。从道德上看,不要惊慌,要谦让。抢车、抢路,为快几分钟而阻塞整个交通,这是很糟糕的。相助与自助一定要结合起来,比如,市民参加自助、他助、社区、志愿者等等,只有渐渐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大家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洪教授说:“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中国现代城市,普通市民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并积极参与和支持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
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转型期
中国社会的转型表现为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即在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总体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变。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还远未结束,其基本趋势是市场化、流动化和多元化。
|